联合检测血、尿β2微球蛋白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微球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摘 要] 目的: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研究其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并与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尿素氮比较,以尽早发现糖尿病肾脏病变。方法:用放免法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糖尿病组与正常进行比较,根据糖尿病病程长短分三组进行比较,不同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比较和尿蛋白阴性和阳性比较。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血清肌酐,尿素氮正常范围时,血、尿微球蛋白已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尿微球蛋白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微球蛋白升高越明显;在尿蛋白测定为阴性时,糖尿病组的血、尿微球蛋白已有明显升高。结论:用放免法测定血、尿微球蛋白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脏病变,对于保护肾脏,减少糖尿病的死亡率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微球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m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特征。早期肾脏病变有某种程度的可逆性,症状不多且不明显,多数患者是在有明显蛋白尿或合并水肿时才被察觉,此时病变已不可逆[1]。所以早期诊断对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反映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指标测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β2微球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容易透过肾小球滤膜,但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摄取,并在局部降解,故测定血、尿β2微球蛋白可以反映肾小球和/或肾小管功能的损害情况。本文于2004年至2005年共检测85例DM患者与30例正常健康人的血、尿β2微球蛋白,以探讨它们在发现DM早期脏器病变的临床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DM组85例 为2002年至2004年我院住院DM患者,按照1997年美国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和/或餐后血糖大于11.0 mmol/L)确诊,男38例,女47例,平均年龄52岁(32岁~80岁);病程2个月~20 a,平均7 a。患者均无高血压、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所致肾脏病变。其中尿蛋白阳性32例。
1.1.2 正常对照组35例 为无糖尿病,心,肝,肾,高血压等疾病的健康体检者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21岁~60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1.2.1 血、尿β2MG测定 空腹取静脉血2 ml~3 ml,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测定血β2MG;留取新鲜随意尿,离心后用放免法测定尿β2MG。放免仪为天津产R300。
1.2.2 尿蛋白定量测定 患者7:00开始留取24 h尿液,用甲苯防腐并记录总量。采用磺柳酸比浊法测定尿蛋白含量。仪器为721分光光度计。
1.2.3 血尿素氮、肌酐测定 空腹取静脉血2 ml~3 ml,分离血清,血肌酐用苦味酸法测定,血尿素氮用尿酶法测定。
1.2.4 糖化血红蛋白(GHAb1C) 受试者于空腹取静脉血1 ml,采用亲和层析法检测,结果以百分率%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使用SPSS软件10.0。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不同DM病程中的各检测指标比较病程(略)
表2 不同DM病变程度中的各检测指标比较(略)
由表1可见随病程延长,血,尿β2MG浓度逐渐升高,在不同病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表2可见,在初发DM患者中,GHAb1C水平增高,血、尿MG浓度也相应增高,不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DN改变主要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糖元反应阳性物(PAS)沉着,从而引起肾功能低下,随DM病程的推移,肾病发生率增高,尤其是病情控制不好,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状态下尤甚。由于DM伴有糖代谢紊乱而常并发比较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肾病的远较一般肾病复杂,并且其起病隐匿,在早期无临床表现,用常规尿蛋白定量法无法诊断,目前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的主要检测指标是肾小球滤过率,尿素氮,血肌酐和尿常规。但这些指标不能确定临界性的肾脏损害,当这些指标发生有意义的改变时,肾功能的损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于治疗和恢复都很困难,而在上述指标远未改变之前,血、尿β2 MG的浓度就已超过正常范围。
β2MG是由100多氨基酸残基单链组成,相对分子量为1160011815。它是构成细胞膜上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一部分,人体内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合成MG并附于细胞表面,在代谢过程中β2MG与HLA分离,释放到体液中,故血清、尿、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唾液等均含有β2MG,其产量恒定,完全系内源性物质,全部由肾小球滤过,99.9%又经肾近曲小管以胞饮形式重新吸收,并被降解,不再返流入血[2]。故正常尿液含量甚微。因此具有诊断性。所以血β2MG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体内合成增加。尿β2MG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并且血β2MG不受饮食的干扰,也不受采血时间的影响,动静脉血含量无差别,而尿β2MG样本留去方便,故血、尿β2MG检测是检查肾功能较便捷的指标[3]。
本文研究发现,与正常组比较,DM组的血、尿β2MG均明显升高(P<0.05)随病程延长,尿蛋白逐渐由阴性变为阳性,而在尿蛋白尚在正常范围时,血、尿β2MG已有明显升高,随病程的延长,血、尿β2MG进行性增高,提示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肾损害逐渐加重,长病程是DN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DM患者从诊断到出现蛋白尿一般需要5 a~10 a时间而早在5 a前,血尿β2MG即已有明显升高,在此期间,动态监测血,尿β2MG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脏病变,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愈后[4]。
在初发的DM患者中,HBAlC越高的患者,其血、尿β2MG水平越高,有显著性(P<0.05)。HBAIC是血液中葡萄糖醛基与GHAb1C游离氨基的非酶缩合产物。其合成过程缓慢,而且相对不可逆,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因此HBAIC所占比率能反映测定前1个月~2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是反映了DM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良好指标。DM肾脏病变的病理基础是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当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HBAIC增多,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加之血糖升高,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微血管灌注不良,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内皮细胞,使内皮素合成增加,引起肾血管剧烈收缩,血管阻力加大,降低肾血流量,并可激活蛋白激酶C,使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使肾小球超滤过,微量蛋白尿产生以及肾血管壁切应力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又可引起肾固有细胞异常兴奋,产生过多TGFB,这种能够生长因子可上调GLUT1,后者可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和右旋葡萄糖上调,使肾小球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增加,如胶原蛋白Ⅱ、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导致肾小球系膜肿胀,肾小球基底膜肥厚。同时也使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毁损,有功能的肾小管数目减少,近曲小管重吸收减少,造成血尿β2MG含量增高[5]。有报道,在DM患者中,当GHAb1C水平从正常上限6.0%增高到6.1%~9.0%时,β2MG即出现明显上升势头,随后在GHbA1C高于正常值水平上限3百分点即GHBAIC达9.0%以上时,β2MG又出现一个更大的升幅,显示GHBAIC水平与β2MG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提示GHBAIC于糖尿病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因此,对DM患者进行血、尿β2MG测定,对于早期发现DN,及时治疗,控制其,改善DM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牟晓峰.糖尿病肾病病人尿液特定蛋白检测及其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1999,14(12):8586.
[2] 徐麟,徐功立,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J].实用内科杂志1990,10(7):376377.
[3] Aksun SA,Ozmen D,Ozmen B.beta2Microglobulin and Cystatin C in Type 2 Diabetes:Assess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4,112(4):195200.
[4] Bruno G,Merletti F,Biggeri A.Progression to overt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the CasaleMonferrato Study[J].Diabetes Care.2003,26(7):21502155.
[5] Schena FP,Gesualdo L.Title Psthogenetic mechanism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the America Society of Nephrology,2005,16(1):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