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长管状骨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8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日东,龚俊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骨折

  四肢长管骨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骨折,由于致伤暴力较大,骨折多移位明显,常需要手术。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1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8例。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17岁~73岁之间,平均50岁;骨折部位:肱骨干4例,尺桡骨1例,股骨干1例,股骨髁上1例,胫腓骨1例;致伤原因:车祸4例,跌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骨折AO分类:A2 1例,A3 1例,B1 3例,B2 2例,C1 1例。8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后6 h~2周左右在麻醉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1.2  治疗方法 

  术前根据长管状骨骨折的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麻醉和手术入路,牵开肌肉等组织显露骨折断端,切开、剥离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并加以冲洗,经牵引及返折等复位骨折,将加压钢板弯曲塑形,股骨髁上骨折应用动力髁螺钉(DCS),放置于长管状骨的张力侧以持骨钳临时固定,确认钢板长度、位置等满意,于钢板孔内向骨端钻孔,攻丝、测深后,拧入皮质骨螺钉固定,保持骨折断端嵌插加压。对粉碎性骨折,先将骨片复位于近侧骨折端,通过拉力螺钉固定后,再于远侧骨折端复位,放置钢板固定,术毕创口置放一橡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一般不用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8例,于术后10 d~2个月出现伤肢疼痛、肿胀或畸形,经X线摄片确诊为内固定失败,其中钢板或螺钉松动7例,钢板断裂1例,经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行钢板或带锁髓内钉固定+自体松质骨植骨治愈7例,转外院治疗1例。

  3  讨论

  随着带锁髓内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折逐渐由钢板螺钉转向髓内钉固定,髓内钉手术需借助C臂X线机等,而钢板内固定无需特殊的设备,在基层钢板螺钉固定,仍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内固定失败的诊断,主要依据X线检查结果,分析内固定失败的8例患者,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3.1  老年患者合并有骨质疏松 

  老年人由于机体代谢等原因和活动量相对减少,多存在骨质疏松,当骨质严重疏松的患者发生骨折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由于自身骨质的原因,加之术中钻孔不当或术后缺乏有效的外固定,容易发生内固定松动。

  3.2  内固定物选择不当 

  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对于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术前全面掌握伤情,明确骨折部位、类型等,选择恰当的钢板。一般情况下,钢板长度应为固定骨直径的4倍~5倍,长度过短、固定不牢,将有可能导致螺钉松动、钢板起出和骨折再移位。钢板固定属于偏心性固定,钢板固定的部位承受应力较大,若选用的内固定物相对单薄或质量欠佳,也易发生钢板或螺钉断裂。本组1例钢板断裂的患者,考虑为此原因造成。

  3.3  技术操作失误 

  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的主要措施。钢板的置放部位除遵循张力带原则外,同时尽可能将钢板的中心置于骨折断端。若钢板中心未放置在骨折线上,固定后由于钢板不能承受成角或其他剪式应力,很可能出现骨折移位钢板断裂松脱或螺钉起出[1]。术中准确地测量所需螺钉的长度,选择合适的螺钉也是非常重要的,螺钉太短难以发挥很好的固定作用,将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太长有可能损伤血管、神经,标准的长度是螺钉旋紧后穿出对侧骨皮质1道~2道螺纹。在固定过程中,多次、反复地退出和替换螺钉,可造成钉孔扩大、固定不牢。某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当粉碎部分超过骨周径的1/3时,应采取松质骨植骨[2]。我们认为对粉碎性骨折或断端存在骨缺损,考虑固定后有可能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应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加速骨折的愈合,避免不断重复的弯曲应力,防止钢板疲劳断裂。

  3.4  过早负重或锻炼不当 

  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减少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粘连,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肢功能。钢板螺钉固定后,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内固定稳定程度等,按照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锻炼,当内固定不牢固时,可予以适当的外固定加以保护。术后定期随诊复查,负重的增加根据X线片骨折稳定程度、愈合情况来决定,切不可盲目活动,以免导致内固定失败。本组个别病例术后过早负重或锻炼不当,也是内固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1]胡广.创伤骨科诊治失误对策[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

  [2]卡纳尔,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3: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