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天数面面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志君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住院天数;强度;手段

  [摘  要] 本文论述了住院天数,与治疗强度的关系,、患者和保险部门对住院长短的不同要求,住院天数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提出缩短住院天数的方法。。

  [关键词] 住院天数;治疗强度;手段

  住院天数反映住院病人在医疗机构一次连续接受治疗时间的长短。病人的住院期大致可分为治疗准备段、集中治疗段和康复段。对住院天数影响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住院前的准备、出院后的服务、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的管理水平、社会总卫生资源的拥有水平、医院效益的刺激以及其他因素。我们试图分析住院天数与治疗强度的关系,医院、患者和保险部门对住院长短的不同要求,住院天数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提出缩短住院天数的方法。

  1  住院天数与治疗强度

  住院天数是治疗强度的反映。一般而言,对于某一特定病人,假设他的病情一定,随着住院时间增加,他所接受的治疗的总量也增加,而反映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治疗量的床日费水平则下降。在一个稳定的价格体系下,如果各科病人的比例和医疗服务的价格相对不变,可以用床日费表示医院的治疗强度。一般说来,三级医院的床日费高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的床日费高于一级医院,教学医院的床日费高于非教学医院。因此,得出二个推论: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治疗强度下降;对同一病人,在高级别医院就医的住院天数应该小于在低级别的住院天数。

  如果通过将部分住院治疗准备段的服务项目在门诊完成,则会因去除强度不高的部分住院天数而提高总体的住院治疗强度:如果是通过紧凑安排各种诊治服务来实现住院天数的缩短,则提高治疗强度是不言而喻的;第三种情况,将病情稳定的病人转至低级别医疗机构,将会同时提高本级和下级医院的治疗强度。

  2  住院天数与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病人患病住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大多数人被治愈出院。越临近出院,病人通过住院所获得的实际效用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接近零,甚至负数。如果病情一定就可以认为随着住院天数的缩短,医院的治疗强度增大:住院天数越长,治疗强度越小。治疗强度是与医院的收入相关联的,医院要增加经济效益就必须首先增加收入。医院收入等于次均住院费用乘以总住院人次数,而次均费用为床日费乘以住院天数。对医院来说,通过优化可以缩短病人的住院天数,而对病人的检查、化验、治疗医疗服务量不会有大幅度减少。所以说,通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或者可以在门诊或低级别医院完成的诊治工作,可以缩短住院天数,从而提高医院的床日费。如果医院的病床占用率大体保持不变,则缩补平均住院天数是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方法。这因为医院充分发挥了其诊治病人的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诊治了更多的病人,从而不但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对于一个精明的院长,如果医院有充足的病人来源,他会主动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为更多、更重的病人服务,从而提高两个效益。但是,对于住院率不高的医院,可能会由于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病床占用率从而导致医院总收入下降。增加社会效益有两条途径,一是缩短住院天数;二是缩短高级医院的住院天数。即使是以适当增加低级别医院的住院天数为代价而达到缩短高级别的住院天数也是可取的,因为高级别医院占有较多的卫生资源[1]。

  3  患者对住院天数的要求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区域内,已经住院的病人希望能够得到充分的、甚至富裕的诊治,可能表现为希望较长的住院的天数。而对于未能入院的病人则希望在院病人早出院,以便有机会早日入院接受治疗。虽然对已经入院的病人个体而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可以增加其治疗效用。但是,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因为他的过长住院使其他较重或更需要住院的病人无法得到适当的、及时的治疗,对全社会来说总效用下降。个人医疗费自负标准会影响病人的住院天数。如果规定随着住院日的增加自付力度增加,则会抑制病人住长院、赖着不出院等需求。

  4  住院天数与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部门着眼于对保险费用进行管理,在保障投保人员健康的大前提下,有效地控制费用、减少浪费,从而保证医保资金收支平衡。增加医疗服务强度、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病床的周转率,意味着可以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因此,缩短住院日即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的潜在能力,在短期内无疑会增加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如果投保费里未包括这一块需求释放的筹资,则不利于医保资金的收支平衡。但是,这些医疗需求的释放,有助于保障广大投保人群的健康。从长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医疗费的支出。

  5  缩短住院天数的实现手段

  集中段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及当时的诊治技术手段密切相连。治疗准备段包括对病人入院宣教,各种常规的检查,关键医疗设备的等待如住院病人排队等待手术室等。对于手术病人,术前住院时间的长短是对治疗准备段的较好反映。因此,术前住院天数往往也作为一项重要的住院时间的考核指标。住院准备期的长短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准备期长反映医院对病人治疗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安排不尽合理,这也说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差。缩短准备期可以启用关键设备(如手术室)排队预约系统,根据约定的时间,让病人及时住院,从而缩短准备期。对于各种常规检查,能够在门诊做的在门诊做完,必须入院后才能化验检查的项目可使用统筹学的关键路径法,掌握影响住院期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安排各种化验检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缩短住院期。

  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与其对应的治疗方法是影响住院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新的治疗方法的、高新类诊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和新药不断开发,集中治疗段的时间越来越短。

  病人的康复段弹性较大,特别是老年病人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患者。当病情控制后,由于身体素质差,恢复期往往较长,通过合理分流可以大大缩短上级医院的住院时间。为了缩短住院天数,达到出院标准的病人必须出院:其次,应将病情已得到控制的慢性病患者转到低级别的医院治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美国有有一家心脏手术的专科医院,其平均住院天数不足两天。为什么能够如此之短呢?该医院病人手术前的各种准备由协作医院予以完成,该医院只对病人进行手术,手术后送入ICU监护24 h后再转入医院。笔者认为,目前的住院天数是可以大大缩短的。

  住院天数与医院、患者以及医疗保险等方方面面密切相联。对医院来说,住院天数与医疗强度成反比,提高医疗强度有利于提高医院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处于恢复期的病人转至下级医院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治疗强度。对病人来说,是否住院成为判断住院期长短的一个因素。正在住院的病人要求住院天数长、等待住院的病人要求在院病人的住院天数短。医疗保险对住院的时间长短则有一个矛盾的态度,住院时间过长担心住院者消耗太多的卫生资源,而住院时间缩短则害怕引起等待住院对象膨胀的医疗需求有释放的空间,从而危机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2]。

  不管各方的利益如何受到影响,总是沿着它固有的轨迹前进。从先进国家住院时间的变化来看,急性病病床的住院天数由长到短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医院通过提高治疗强度、缩短住院天数,从而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医疗需求的释放不应该通过住院天数来抑制,不应该以牺牲一部分人的住院权利为代价。释放出来的正常的医疗需求,应该通过增加筹资来满足,而非合理的需求应该调节个人自付来实现。

  

  [1]张姝颖,张玉敏,唐丕玉.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院统计,1996,3(2):128.

  [2]郭浩然.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合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统计,2002,9(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