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8例分析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象;骨髓象;形态学;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提高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水平。方法:对78例MDS血象、骨髓象、形态学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外周血减少36例(46%),二系减少18例(23%),分类可见幼红细胞34例(44%),幼粒25例(32%),贫血75例(97%),中、重度贫血62例(79%),表现为大细胞正细胞贫血异常54例(69%)。10例难治性贫血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12.8%)。结论:MDS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繁杂,缺乏特异性。由于MDS这些特点,使其诊断白血病尤其显得困难,特别是形态学改变不明显时。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象;骨髓象;形态学;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初诊共收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78例。现将其血象、骨髓象、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血液学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17岁~77岁(中位数49岁)其中小于20岁1例,21岁~30岁3例,31岁~40岁6例,41岁~50岁21例,51岁~60岁11例。60岁以上36例。
1.2 症状体征 贫血75例,发热感染35例,出血14例,胸骨压痛5例,关节痛4例,表浅淋巴结肿大2例,肝脾肿大8例。
1.3 血象 三系减少36例(46%),二系减少18例(23%),贫血65例(83%),中、重度贫血62例(79%),表现为大细胞正细胞贫血,白细胞异常54例(69%),以减少为主48例(62%),血小板减少29例(50%),10例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12.8%),外周血可见幼稚粒细胞25例(32%),有核红细胞34例(44%)。
1.4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31例(40%),明显活跃40例(51%),增生减低7例(9%)。三系病态造血16例(21%),粒系病态造血27例(35%)。粒、巨核系异常11例(14%),红系、巨核系异常36例(46%),环形铁粒幼22例(28%),巨核系异常35例(46%)。
1.5 分型 以FAB协作组1982年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诊断标准分为:RA25例;RARS17例;RAEB24例;RAEBT 10例;慢粒单2例。
2 讨论
MDS[2]是源于髓系定向干细胞利多能干细胞异质性克隆性疾病,有人认为MDS发病机制与干细胞损伤有关。其在各种致病因子诱发MDS的过程中,能诱发干细胞的广泛染色体改变,从而使干细胞损伤,引起染色体畸变与细胞转型,导致异常克隆的形成。加之原已处于抑制状态的免疫系统进一步受抑,免疫监护系统严重障碍。从而允许异常克隆细胞的生长与增殖[3]。
MDS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复杂,缺乏特异性,由于MDS这些特点,使其诊断血液病显得尤为困难,特别是形态改变不明显时[4]。MDSRA部分患者骨髓无典型的病态造血,临床诊断困难,有时与其他良性血液病混淆,难以鉴别。通过本组比较分析并结合报道,发现这类患者临床血液学改变大致是以下的特点。
表现不典型,患者大多表现为贫血的一般症状。外周血常规以各种血细胞减少为主,主要表现为23系全血细胞减少为主,分类可见幼稚红细胞。贫血常见人细胞性贫血或正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表现为1系或2系以上病态造血。
对MDS分型1986年我国血液工作者指出:MDS有特殊性、连贯性和转化性,是多系统的病态造血。FAB将本病分为五型,WHO分型与FAB分型的不同之一是首次明确地将MDS的所有亚型均视为造血组织肿瘤性疾病。
由于MDS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所以诊断主要依据骨髓检查及血细胞造血是否正常为关键。但有的疾病也可因为骨髓变化复杂,临床检验表现不典型,或出于疾病过程的某一阶段而难以定论。
过去认为MDS是血液病中少见病,多发于老年人,儿童及青壮年少见。从我院统计78例MDS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青壮年发病率己占55.1%该病年龄低化可能与环境污染,家庭装修和接触放射线有直接因果关系。是否有年龄低龄化的趋势,有待于更多统计学资料证明。
另外,近年来MDS发病率升高,并非病因改变,而是由于临床医生警惕性及诊断水平提高。另外,多种检验、检查方法的运用,也使病例有增加,从而发病率升高。
文献:
[1] Bennett JM,Catovskv D,Daniel MT,et al.Propsa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DS[J].Br J Haematol,1982,51:189.
[2] 肖志坚,郝玉书.细胞凋亡与骨髓增生异常[J].中华血液杂志,1996,17(7):388.
[3] 张之楠.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天津科举技术出版社.1991:225.
[4] 刘抗援,杨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附100例分析)[J].临床血液杂志,2002,15(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