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成翠珍,杨晓旭,彭晓欣

【关键词】  生命卡;老年患者;效果

  [摘  要] 目的:探讨一种应对老年人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有效措施。方法:将30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发卡组与对照组,发卡组除按内科常规和护理外,在疾病确诊后发给一张生命卡;对照组按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出院后电话回访两组患者发生意外的人次、得到及时救治的人次。结果:持卡组患者发生意外后及时救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生命卡对及时救治老年患者外出活动时发生的意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命卡;老年患者;效果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护理人员的极大挑战。同时,老年人是意外事故的高发人群,事发后即使被送到,但如果没有个人资料或者找不到家属,也会给抢救带来很大困难,甚至因贻误抢救时机而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尝试免费给患者发放生命卡,收到了非常理想的社会效益,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老年科住院的能自行走动、意识清楚的老年患者302例,男性198例,女性104例,年龄65岁~86岁,平均(71±8)岁,随机分为两组,发卡组152例,对照组15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发卡组在疾病确诊后即由护士免费制作、发放生命卡,上面写清楚个人的大概情况,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家庭电话、病史、药物过敏史、血型、家人联系电话等。发卡护士向患者讲解配带生命卡的意义和方法、注意事项,每个月定期电话回访两组实验对象,了解患者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人次以及得到及时救治的人次、发生意外后死亡人数。

  1.3  评定项目

  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人次;意外发生后得到及时救治的人次;发生意外后死亡人数。

  2  结果

  两组患者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人次及意外发生后及时救治的人次、死亡人数对比,两组患者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人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卡组发生意外后得到及时救治的人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而死亡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外出活动时发生意外的人次及意外发生后及时救治的人次、死亡人数对比(略)

  3  讨论

  3.1  配带生命卡,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生命卡内标明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医生可以瞬间判断病情、果断实施诊治,为挽救患者赢得了时间。同时卡上注明家属联系电话,可快速联系上家属,及时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保证患者在“伤后黄金1 h”和“白金10 min”内获得救治时机[1],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3.2  不带生命卡,增加诊治难度

  3.2.1  诊断难 

  老人发生急病后往往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只能根据其表面病征及相关检查来作出诊断,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准确性。如果知道其病史,医生就可以结合其病征作出初步诊断,比如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就可以考虑脑出血或脑梗死,做检查也更有针对性,不但可以节约宝贵的抢救时间,诊断也会更加准确。

  3.2.2  做检查难 

  为抢救患者,医生会为患者做必要的检查。但有些检查虽然对诊断有帮助,却并非非做不可,这时医生一般会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但如果找不到家属,患者又昏迷不醒,医生就难以作出决定。因为有些检查费用较高(如核磁共振往往过千元),如未经患者“知情同意”,事后向患者家属追收检查费时家属可能会有意见,尤其是检查结果是正常时。

  3.2.3  做手术难 

  有些患者急需做手术,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没有患者家属的签字同意,一旦出现意外,就有可能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有时左右为难。

  3.2.4  用药难 

  医生不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往往不敢贸然用药,因为某些药物会对患者造成伤害。比如糖尿病患者一般不能用葡萄糖,有些患者用某些药会造成过敏,甚至危及生命。

  4  小结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保健意识的增强,外出活动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意外的发生率随之上升。上海市1994年对静安区2 005名社区老人健康调查结果示:各种慢性病患病率78.7%[2]。其中以高血压病、心脏病最高,其他还有糖尿病、脑血管病、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症等,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外伤等意外事件,由于生理上和病理上的原因,老年人应急能力很差,一旦发生意外,往往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老人失踪,家人也着急,有的家属要逐个医院去查询,才能找到这些老人。最好的办法是老年人外出活动时随身携带一张“生命卡”,上面写清楚个人的大概情况,包括姓名、年龄、住址、家庭电话、病史、药物过敏史、血型、家人联系电话等等。一旦发生意外,医院就可以马上对患者作出最妥善的处理。“生命卡”最好和《优待证》一起挂在脖子上,不要和钱包等容易遗失的物品放在一起。制作这张小卡片非常容易,费用也非常低,但作用却非常大,值得推广使用。当然,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制作、发放,效果会更好。

  

  [1]廖全全,叶良玉,张友惠.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8.

  [2]耿德章.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