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后桥及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曹敏,王刚,崔春燕,张勤,钟少芬
【关键词】 寰椎后桥;临床意义;X线摄影
[摘 要] 目的:研究寰椎后桥的形成、分型、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11月共22435例体检中照颈椎片,有寰椎后桥者。结果:从中筛选出44例有寰椎后桥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0岁共7例,30岁~40岁者(含40岁)13例,40岁~50岁(含50岁)者12例,50岁~60岁(含60岁)者9例,≥60岁者3例;寰椎后桥完整型表现为直线形者7例、弧线形者19例,不连续者17例,双侧者1例。结论:寰椎后桥形态表现多样,是颈椎相关疾病不可忽视的征象之一,应引起临床和影像诊断医生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 寰椎后桥;临床意义;X线摄影
Analysis of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 Clinical
Abstract:Objecteve To report the findings of Xray plain film for the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Methods Cases with the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 were selected from22435 cases of cervical spine radiograph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in 2004.Results 44 cases were found with the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of them 28 males and 16 females.7 cases were no more than 30 years old,13 range from 30 to 40 years old (contain40),12 range from 40 to 50 years old (contain 50),9 range from 50 to 60 years old (contain 60),3 over 60 years old.In the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7 cases showed linear,19 cases showed curvilinear,17 cases showed discontinuous punctual,1 cases showed septus.Conclrsion The 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 was diverse,and it was one of the signs we couldn't ignore in the diseases related to cervical vertebrae.Sufficien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y clinical and imaging diagnostic doctors.
Key words:Poseerior bridge of atlas;Clinical analysis;Xray photograph
寰椎后桥在临床工作中不常见,常常容易忽视其对颈椎相关疾病的影响,笔者从我院2004年1月至11月22 435例体检中筛选出有完整的临床和X线资料的44例病例,结合分析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颈椎侧位片为主显示有寰枕后桥者44例,本组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岁~67岁,30岁以下者7例,30岁~40岁者(含40岁)13例,40岁~50岁(含50岁)者12例,50岁~60岁(含60岁)者9例, 60岁以上者3例,平均年龄是43岁。有症状者35例占79.54%。21例单纯性寰椎后桥主要临床表现是颈肩肌肉僵硬、发紧、疼痛、头皮麻木、眩晕等。
1.2 检查方法 先筛选出阳性病例后追踪了解病史和主诉。使用机器为GE TH-600 500 mA高频X光机,自动条件曝光,颈椎标准侧位体位投照,90 cm焦片距,中心线对准第四颈椎,胶片为富士感蓝片,规格为10英寸×12英寸,药水为富士显定影套药,柯达自动洗片机冲洗。以颈椎侧位片为主观察。
2 结果
根据寰枕后桥形态将本组44例分述如下:完整型26例,分为直线形骨桥和弧形骨桥,直线形者7例,占26.9%,主要表现为宽约2 mm~4 mm不等连续的直线形骨桥,密度较高,形态完整不中断(见图1),同寰椎上关节凹后缘、后弓三者共同形成一扇形结构。弧线形者为主要表现,共19例,占73.07%,主要表现为宽约2 mm~5 mm,形态为完整弧形骨桥,同第一颈椎上关节后缘和后弓共同围绕形成一圆形结构(见图2)。不完整型17例,主要表现是X线仅显示部分骨桥,还有部分难以显示。分为不连续点状骨桥,骨桥形态中断不连续呈点状高密度6例,占35.29%(见图3);两端小突起者11例,占64.7%,表现为寰椎上关节凹后缘及同侧后弓上缘小三角形突起(见图4)。双侧骨桥表现,双侧骨桥较少见,本组只有一例,表现为除了一直线形骨桥外,其内缘另有一较短的同样走行方向的骨桥形成类似分隔状表现,实际为双侧骨桥重叠所致,经透视下转动体位和加照斜位可充分显示(见图5)。综合可知寰椎后桥分为完整型、不完整型,完整型以弧线型多见;不完整型以寰椎上关节凹后缘及后弓上缘三角形突起常见;以单侧骨桥常见,双侧骨桥少见,本组只发现1例。测量本组完整骨桥,桥孔前后径最大11 mm,最小4 mm,平均8.3 mm;上下径最大10 mm,最小3 mm,平均6.9 mm。除寰椎后桥外,本组44例中,有17例合并颈椎边缘骨质增生;椎间盘退行性变4例;颈前纵韧带钙化3例;项韧带钙化6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1例;X线仅表现单纯寰椎后桥存在21例。
图4 不完整型寰椎后桥表现为两端小突起者(略)
图5 双侧寰椎后桥(略)
3 讨论
3.1 解剖 寰椎后桥为起自寰椎上关节凹后缘至寰椎后弓同侧上方的骨性结构,可双侧存在,形成一完整骨环,由松质骨和密质骨构成[1]。它跨越同侧椎动脉沟,使椎动脉沟成为一骨性孔道,其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可使椎动脉、椎静脉、第一颈神经正常生理产生障碍如血供不足、搏动减弱、受压等,甚至导致周围纤维结构组织无菌坏死。骨桥产生具体原因目前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属于先天变异,部分学者认为是后天退变所致。
3.2 临床意义 本组44例中有21例为单纯性寰椎后桥,不合并骨质增生等颈椎其他退行性改变,为本文研究重点,其中有10例有眩晕症状,6例表现为头皮发紧、发麻、头痛等症状,5例没有症状,产生症状主要原因是椎动脉第三段通过椎动脉沟,在穿过骨桥与椎动脉沟形成的沟环时容易受到挤压产生障碍痉挛或交感神经激惹反射,影响其血流而导致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相应的眩晕、头痛、头皮发麻、发紧等临床症状;同样由于后桥内有椎静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头部旋转和屈伸时用力不当也可造成压挤或激惹颈交感神经而产生相应症状如颈项不适、麻痹、酸胀等。1970年Erceqovac报告了8例寰椎后桥病例手术切除后桥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到改善,证实了寰椎后桥的存在确实可以压迫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等结构产生临床症状。目前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我们认为颈椎后桥的诊断对颈椎相关疾病有十分重要意义,不为广大临床和影像诊断医生所重视,具体有以下几点:加强临床医生和影像医生对该征象的认识及临床工作中重视。对高空有特殊要求者,如飞行、高空危险作业等,很容易在某种姿态下发生眩晕而酿成重大损失,故建议在例行体检中可将此作为排除体征之一。可作为颈椎退行性变的征象之一,尤其是在没有颈椎退变的其他X线征象而临床表现明显时,先排除脑源性、心源性、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等非颈源性因素后,如有寰椎后桥存在,后桥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达到平均值8.3 mm、6.9 mm以下时,可诊断为寰椎后桥所导致,如产生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以考虑手术改善症状。
3.3 鉴别诊断 主要同寰枕后膜钙化或骨化时形成的弓状孔鉴别,寰枕后膜起始于枕骨大孔下缘,止于寰椎后弓,椎动脉、椎静脉、第一颈神经穿过此膜进入颅内,其较寰椎后桥长,而且宽大,走行靠外,当钙化时侧位片上容易混淆;X线鉴别主要是寰椎后桥在侧位X片上可明显看到起止于寰椎上关节凹后缘和寰椎后弓上方,其形成的骨桥孔靠内,小于寰枕后膜钙化形成的弓状孔,如果寰椎后方细线状高密度影看不到明显的起止部则为寰枕后膜钙化无疑。至于寰枕后膜钙化后压迫内容物会产生什么症状、后果等,这种钙化同寰椎后桥之间有无关联性、关联度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孙静宜.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J].中华外科杂志,1990,28(10):592.
[2] 叶宜良.寰椎后桥与颈性眩晕临床X线分析(附35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4,10(10):590.
[3] 郭光文,王序.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
[4]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