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摘要]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认识,从而达到早诊断、早,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11例,现对本组资料从临床特点、心电图(ECG)及超声心动图(UCG)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UCG仍是目前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检查手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y HCM)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是青年人猝死的原因,因此应对本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病例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均无高血压或冠心病史,其中男7例,占63.64%,女4例,占36.36%;年龄31岁~67岁,平均(48.67±17.86)岁,病程10 d~11 a。
1.2 临床特征 胸闷9例,胸痛3例,头晕、心悸4例,有晕厥史2例,无症状1例。心脏听诊在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8例,无杂音3例。11例中非梗阻性6例,占54.55%,梗阻性5例,占45.45%。
1.3 ECG表现 异常Q波4例,多见Ⅱ、Ⅲ、avF导联,其次是左胸导联,此Q波深但不宽;T波倒置3例;ST段下移3例;左心室肥厚3例;心律失常:室性早搏4例,心房纤颤2例,传导阻滞1例(一度AVB)。
1.4 UCG表现 室间隔肥厚伴左室后壁肥厚9例,室间隔肥厚,厚度平均(16.68±3.43)mm(正常6 mm~11 mm),左室后壁肥厚,厚度平均(13.29±1.84)mm(正常6 mm~11 mm),右室前壁肥厚2例,分别为7 mm、8 mm(正常<7 mm),左心房增大6例(54.55%),平均(40.91±8.13)mm(正常19 mm~30 mm),右心房增大2例,二尖瓣返流5例(45.45%),三尖瓣返流4例。
2 讨论
HCM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程均无特异性。本组资料表明,男占63.64%,女占36.36%,显然,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任何年龄者均可发病,幼年起病者,预后极差,在未成年即死亡,近半数为猝死[1]。
本组资料40岁以下者1例,60岁以上者0例,发病年龄多见40岁~60岁之间。
本组资料中HCM的ECG主要表现为异常Q波,此Q波深但不宽,不伴同导联ST段的改变,且T波常是直立的,据此可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相鉴别。此Q波的出现,反映心室间隔的纤维化和肥厚[2]。其次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ST段压低、T波倒置。心律失常多为室性早搏和心房纤颤。根据UCG表现HCM的主要类型为室间隔+左室后壁肥厚,伴左心房增大的比例较大,占54.55%,与心肌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及结缔组织增生有关。
临床上,由于HC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尤其当ECG表现为异常Q波、ST段压低、T波倒置者,易误诊为冠心病。根据我们对本组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认为,对于有胸闷、胸痛、头晕、心悸等症状且伴心脏听诊有杂音者,ECG显示异常Q波或左心室肥厚或ST段压低,但无冠心病易患因素,无STT或异常Q波的动态演变,无血清酶峰值改变,应首先想到HCM的可能,即应行UCG检查。另外,HCM无一例典型心绞痛症状,且给予扩血管药物胸痛和STT改变均无变化。虽然放射性核素及磁共振显像(MRI)检查应用于临床以后,诊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UCG仍是目前诊断该病的主要检查手段,因UCG具有设备和技术普及,目前县级均能开展此项检查、易反复进行、价格又相对低廉等优点,这些都是MRI所不具有的。若在行UCG检查后,两者仍难以区别或UCG检查阴性但疑有左室心尖部周围心肌局限性肥厚者,可行MRI检查。另外在鉴别诊断困难时,还可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从而帮助我们尽早明确诊断,做到早期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
目前,HCM的药物治疗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和钙离子拮抗剂,主要应用维拉帕米或硫氮 酮。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梗阻性HCM,可采用双腔起搏器治疗和手术治疗。另有报道,对非梗阻性HCM,也可采用双腔DDD起搏器治疗,起到药物所不及的结果[3]。手术的方法为肥厚的室间隔肌切除术和室间隔心肌剥离扩大术。
文献:
[1] 毛焕元,曹林生.心肌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771181.
[2]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3:10371048.
[3] 黄定九,陈润芬,章隆泉,等.非梗阻性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双腔起搏器治疗[J].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5,9(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