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例前列腺液相关检验结果分析
作者:梁沛杨,郭志勤,郭溉宗
【关键词】 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常规;衣原体;支原体
[摘 要] 目的:了解前列腺液(EPS)相关项目的检验对前列腺炎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 000例有临床症状疑患前列腺炎的患者均进行了EPS常规检验和支原体(MP)(Uu,Mh)培养,部分患者进行了衣原体(CT)检测和细菌培养。再分别把MP阳性组与阴性组和细菌培养阳性组与正常组中的卵磷脂小体(Lb),白细胞(WBC),pH值进行比较,并结合CT结果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论MP是否阳性或阴性与EPS中的Lb、WBC、pH值的异常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CT和MP阳性兼有Lb、WBC、pH值的异常者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较显著的相关性;细菌培养阳性与正常EPS中的Lb、WBC、pH值呈明显相关。结论:疑患前列腺炎的患者必须采取EPS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也是临床正确诊断NGP不可缺少的依据。
[关键词] 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常规;衣原体;支原体
前列腺炎是男性青壮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前列腺炎目前公认[1]可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C)和前列腺痛。不管何种前列腺炎,均对患者的身心、生育、生活和精神方面造成较大的困扰和危害。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CP)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长期下去可以导致全身乏力、失眠、多梦、容易疲劳、疑病和焦虑。所以引起临床医生和医务工作者广泛关注。现就200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男性科疑患前列腺炎就诊的1 000例患者,均作了EPSMP培养和EPS常规检验,部分患者同时作了EPS细菌培养和EPSCT等相关检验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5年1月至10月在我院男性科就诊疑患前列腺炎,年龄在19岁~69岁间的患者1 000例,要求在采集标本前嘱患者先排尿,后用0.1 g/L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再作前列腺按摩,采取EPS于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
1.2 方法
1.2.1 EPS常规
按1997年第二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前列腺液检查的要求进行检验和报告结果。pH值的检验,采用上海三爱思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三牌”精密试纸(pH:5.5~9.0)。
1.2.2 支原体
培养采用珠海市浪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液体培养基和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固体培养基,严格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操作和观察报告结果。
1.2.3 衣原体(CT)
采用英国Unipath公司Clearview男女两用衣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试验和报告结果。
1.2.4 细菌培养
将送检的EPS用无菌操作技术,按培养要求尽快接种于相关的培养基上,经37 ℃培养18 h~24 h观察结果,当菌落>5 000/ml为阳性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并报告结果。
2 结果
1 000例EPS常规各项均正常352例(35.2%),卵磷脂小体(Lb)减少(少许~++)458例(45.8%),白细胞(W B C)>10个/HP 569例(56.9%),pH值≥7.0,379例(37.9%);EPS-MP培养1 000例,阳性286例(28.6%);EPS―CT检测382例,阳性34例(8.9%);EPS细菌培养789例,培养出致病菌144株(18.3%)21种。其中溶血性葡萄球菌48株(33.3%),大肠埃希菌33株(22.9%),表皮葡萄球菌30株(20.8%),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5.6%),其他菌株25株(17.4%)。随机选取226例均进行了MP培养(阳性111例,阴性115例)和检验了EPS常规的检验结果分为两组,对Lb、WBC、pH值进行比对,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P>0.05),相差不显著。226例受检者的MP结果与EPS常规结果见表1,表2。表1 226例Uu培养和EPS常规结果(略)注:n=例数,144例细菌培养阳性的EPS常规结果与正常的EPS常规结果比对,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表2 144例细菌培养阳性的EPS常规结果(略)
3 讨论
3.1 Lb Lb是由中性脂肪小滴组成。正常的EPS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黄白色折光的Lb满布视野。前列腺炎时,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导致Lb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这些吞噬细胞可能是活化的巨噬细胞[3],能够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对中性白细胞有趋化作用,诱导WBC集中于前列腺,产生炎症性反应。在EPS镜检时,Lb减少的标本易见吞噬了卵磷脂小体的吞噬细胞和较多的WBC。临床上配合WBC数的变化,作出前列腺炎的判断和疗后观察。本文统计分析了M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Lb变化情况,结果提示Lb的变化与Uu感染无相关。如果Lb减少,WBC不增多是前列腺功能下降的表现,本组统计约占6.8%,值得临床关注。
3.2 WBC
WBC不但可以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杀死和溶解致病微生物,而且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含有弹性蛋白酶(NE)[4],正常情况下,NE参与生殖系统的代谢与更新,通过刺激淋巴细胞而提高杀伤细胞的攻击力,是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环节。所以前列腺炎症时,WBC会增多,有时聚集成堆,以中性细胞为主,笔者检验结果,中性粒细胞占总WBC数60%~90%。EPS-WBC的检测结果与EPS的粘度相关,当粘度大时,细胞分布不均,检验时要注意取样和涂片。
3.3 pH值
正常人的EPS呈弱酸性,pH值约为6.4~7.0。前列腺炎时pH值可增高至7.7~8.4[1],因为前列腺炎时前列腺中有大量WBC参与炎症反应,WBC越多,炎症越明显,上皮细胞水肿、坏死,导致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枸橼酸分泌减少,EPS-pH升高。同时炎症使前列腺上皮通透性增加,更多的组织液、血浆及活性物质渗到前列腺腔内,进一步稀释其中的枸橼酸,使EPS-pH值更接近组织液或血浆pH。本文检测EPS―pH正常值约为6.5±0.36(1.96S);EPS-WBC在++以上时,EPS-pH≥7.0的病例占37.86%。EPS―WBC和EPC―pH的相关性与黄志远[5]报道相似;EPS-pH的高低与Uu的存在无相关,与袁红瑛[6]报道不符,原因是否与MP是条件致病菌,它的存在能否造成前列腺产生炎症反应而使pH值发生改变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了解。
3.4 感染性前列腺炎
引起前列腺炎的致病菌有报道[7,8]以大肠杆菌为主,约占65%~80%,原因与尿路上行返流感染,以及膀胱及急性尿潴留细菌播散有关,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张萍报道[9]前列腺炎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占32.14%。而本组检出大肠埃希菌22.9%,表皮葡萄球菌20.8%,溶血性葡萄球菌最高(33.3%)与报道有差异。MP培养阳性28.6%,与报道相近;CT阳性8.93 %,比郭永忠等[10]报道低。出现这些差异,我认为可能与地区的卫生环境、个人爱好、病例的选择、标本取材质量和实验方法等方面有关。
3.5 非感染性前列腺炎
在前列腺炎患者当中,很多病例是找不到病因的,这提示非感染性因素是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非感染性因素有尿液返流(化学性炎症)、盆底神经痉挛、免疫应激、心理因素(焦虑、抑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等。
:
[1]顾方六.前列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39570.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51.
[3]叶海云.慢性前列腺患者前列腺IL6和IL8表达变化及意义[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4):280281.
[4]石晓星,商学军.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男性生殖道感染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男,2003,9(2):137138.
[5]黄志远.慢性前列腺水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诊断中的意义[J].医学杂志,2003,7(24):2021.
[6]袁红瑛.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初探[J].陕西医学杂志,2003,10(32):898900.
[7]张杰秀.前列腺炎研究新进展[J].医学综述,2003,9(2):114115.
[8]蔡松良.列腺炎诊断进展[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5).
[9]张萍.前列腺液的支原体与细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J].误诊学杂志,2004,4(5):714.
[10]郭永忠.深圳地区男性CT感染与男性不育[J].中华男科学,2003,9(9):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