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观察分析
【关键词】 子宫肌瘤;超声;射频
[摘 要] 目的: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子宫肌瘤,探讨非手术的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优点。方法:超声扫查以子宫纵切面为主,辅以横切面、纵横交换观察,正确引导自凝刀安全、准确地经阴道、宫颈穿刺到肌瘤内,超声监视下确定刀尖在肌瘤内。结果:13例黏膜下肌瘤,治愈率为100%;50例壁间肌瘤,治愈率为80%,有效率为16%。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子宫肌瘤;超声;射频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它可引起月经不调、腹部肿块、疼痛、白带增多、不育等,常并发输卵管、卵巢病变。传统手术治疗会造成女性特征或生殖器官结构的改变,患者不易接受。我院采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法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非手术的微创技术,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间,我院妇科门诊病人63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病史,年龄33岁~51岁(平均41岁)。其中壁间单发肌瘤41例,壁间多发肌瘤(2个)9例,黏膜下肌瘤13例。肌瘤最大直径5.0 cm,最小直径2.5 cm左右。
1.2 使用仪器
日本东芝240A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使用BBT妇科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工作频率:500 kHz,输出功率:20 W~50 W(可调)。射频刀为特制“鞘刀”(自凝刀),由套管和穿刺刀相套组成,直径3 mm。子宫肌瘤治疗功率一般使用25 W。
1.3 治疗方法
首先,二维超声显示肌瘤的位置,测量大小,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确定进刀方向及最佳穿刺点。操作方法:治疗前10 min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及安定、6542各10 mg。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将电极板置于腰骶部,常规冲洗消毒阴道,铺无菌巾。穿刺期间,整个过程超声扫查以纵切面为主,辅以横切面、纵横交换观察,正确引导自凝刀安全、准确地经阴道、宫颈穿刺到肌瘤内。超声监视下确定刀尖在肌瘤内,可启动手柄开关,自凝刀即产生高频电磁波,治疗中超声可观察到肌瘤内的自凝刀尖周围出现飘动的气化样强回声,并逐渐地向四周弥散,最终肌瘤由低回声变成界限较清楚的强回声光团,治疗时间约5 min~20 min。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后,肌瘤回声消失,临床无任何不适症状。有效:肌瘤有缩小,临床症状好转,6个月后肌瘤未见完全消失。无效:治疗当时或术后1个月,超声查肌瘤直径及密度无变化,临床症状无好转,6个月后肌瘤仍未见明显变化。
2 结果
63例病人中,13例黏膜下肌瘤,有4例蒂较细,术中后取出;9例1个月后复查超声提示宫腔内无异常回声。50例壁间肌瘤,均经1次~2次穿刺治疗成功,病人术中多无不适,少有腹胀、烧灼感,术后测量肌瘤最大径平均缩小1.5 cm。治疗结果见表1。表1 子宫肌瘤射频治疗效果(略)
3 讨论
射频治疗属于介入治疗范畴,它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其作用于组织,使组织温度升高产生高热,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变性、坏死,最后被机体吸收和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应用射频方法使肌瘤组织在高热作用下产生凝固、坏死、细胞脱水,在超声学上表现为肌瘤组织由低回声光团变成强回声光团。治疗剂量的射频波段,对人体无不良影响,因此治疗时无须任何防护。
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全过程,即自凝刀安全、准确地经阴道、宫颈、宫腔置入到肌瘤内,需在B超的监视下,因此超声的正确引导是该项技术的成败关键,在操作过程中,应保证超声束始终与刀尖及刀杆平行,应清楚观察到刀体的弯形。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牢记三点:一是三个不同期即自凝刀在宫内运行期、肌瘤穿刺期、治疗期时的超声实时监视;二是观察纵、横切面两个切面;三是观察一点,即自凝刀尖必须在肌瘤内且刀尖距浆膜表面>8 mm;否则易引起治疗失败或子宫穿孔[1]。
无论在哪一期,都必须保持刀柄、刀尖在一个超声切面上,刀尖无论是纵切面还是横切面,必须在肌瘤内才可治疗。超声引导选好穿刺点,肌瘤≤3 cm,穿刺点选在瘤体中间,一次穿刺治疗成功;直径在3 cm~5 cm者,先穿刺治疗瘤体的一半,然后再治疗另一半,这是因为自凝刀每治疗一次变性凝固范围直径约3 cm。若肌瘤大于5 cm,治疗次数多也不行,因为射频治疗后肌瘤变成强回声,后面再穿刺难度大,难辨认刀尖位置,危险性高。治疗中射频波作用于肌瘤组织患者仅感到下腹部轻微不适,无疼痛的感觉,如感到很疼痛,穿刺点可能不在肌瘤内或位置靠近肌瘤边缘,射频波伤到正常组织。
总之,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不需开刀,微创,简便易行,见效快,痛苦小,治愈率高,患者易接受,有很好的治疗前景。
:
[1]王轩,殷广福,许正昌,等.超声引导下多电极射频治疗原发性肝癌[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8:456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