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移植术修复上前牙牙槽嵴缺损后烤瓷固定桥修复缺失牙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骨移植术
多种原因导致的牙齿缺失,往往引起牙槽嵴缺损凹陷和骨量丧失,从而造成不理想的义齿修复,当前比较先进的牙种植术和固定烤瓷修复更为困难:前者因牙槽嵴骨量不足,后者则主要是修复后义齿形态欠佳,因此,寻求合理的牙槽嵴修复重建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口腔科近年来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术修复上前牙牙槽嵴缺损3例,并进行烤瓷固定桥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
3例患者中 和 缺失各1例, 缺失1例。缺损牙相应部位牙槽嵴均有明显缺损凹陷。前2例为女性患者,后1例男性。3例患者均要求烤瓷固定修复缺失牙,但由于牙槽嵴凹陷,考虑到影响修复效果而行植骨术。
1.2 方法
局麻+强化下,修复区牙槽嵴顶靠舌侧做深达骨面的切口,骨膜下剥离翻起粘骨膜瓣,暴露并修整牙槽骨准备植骨床。取患者髂前上嵴松质骨块7块~10块,每块大小约0.1 cm~0.2 cm,植入缺损区牙槽嵴表面,由里向外边放入边加压,使骨块和植骨区骨壁紧密贴合,骨量放入的多少视牙槽嵴凹陷的情况而定,适当矫枉过正。粘骨膜滑行瓣复位,严密缝合关闭伤口。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周,进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全身静脉点滴抗生素,术后1周拆线。
2 结果
2.1 临床检查
所有伤口I期愈合,无感染、无渗出液及瘘道产生、无植入骨排出现象。髂嵴取骨部位术后有疼痛不适,3 d后逐渐缓解,1周后基本恢复。牙槽嵴形态及骨量较手术前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3例患者牙槽嵴平均增宽、增高4.2 mm,12周时平均增加2.9 mm,基本上达到植骨的目的。
2.2 X线检查
术后1周植骨区骨组织量和骨密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仅表现为透光或云雾状,术后12周骨修复区骨组织量和骨密度较手术前增多、致密,表现为阻射影。
2.3 3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实行金属烤瓷固定桥修复缺失牙,修复过程均按照设计、牙体预备、制备金属基底,处理金属基底瓷结合面,涂瓷和熔附、染色、上釉等程序完成,制作成的PFM修复体均用聚羧酸锌水门汀粘接于基牙上,粘接前基牙表面行脱敏处理。
3 讨论
足够的骨植入量是矫正牙槽嵴凹陷的关键。植入骨的愈合过程是一个吸收、再生的过程[1],本文表明植入骨经过一段时间的愈合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后才能趋于平衡,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移植骨量应适当多于正常所需骨量。剩余牙槽嵴的重建方法[2]:主要有骨移植技术、生物材料骨膜下植入技术、种植体技术、组织引导再生技术和牵张成骨技术,新鲜自体骨仍是目前最理想的,也是临床所首选的骨组织替代物。自体骨移植后不引起任何免疫排斥反应且血管化快、抗感染性强,几乎具有骨替代物所有的理想特性[3]。目前认为新鲜自体骨移植愈合机制是:移植后骨膜、骨内膜、骨髓以及表面200 μm~300 μm的骨组织细胞可以成活,具有直接生成骨组织的能力;大部分坏死的骨细胞以及骨周围的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新骨形成[4]。
手术应严格无菌操作原则,术中尽量缩短移植骨体外暴露时间,无张力下缝合伤口,勿使植入骨外露,同时移植骨周围不留空腔,以免伤口感染。基本的机械张力和功能刺激是促进骨生长防止骨吸收的基本条件,也是成功的骨移植所需的基本条件[5]。咀嚼功能刺激可防止骨吸收,因此,上述3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即完成烤瓷固定桥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至于以后远期骨吸收情况,笔者正在定期追踪观察。
:
[1]王鹏来.骨移植术修复单侧唇腭裂鼻翼基底塌陷畸形[J].口腔医学杂志,2003,1:87.
[2]马东洋,薛振恂,毛天球.剩余牙槽嵴的重建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1,28(4):244246.
[3]刘宝林,刘兰忠.自体松质骨扶持引导组织再生膜重建牙槽嵴的初步临床研究,2004,20(3):155157.
[4]张震康,邱蔚六,皮昕.口腔颌面外科解剖学[M].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212215.
[5]罗弈,孙勇刚,马莲,等.骨移植术在修复腭裂牙槽突裂畸形中的应用[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4):204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