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郑锡元,陈卫鹏,姚沛旭

【关键词】  肾损伤

    [摘  要] 目的:探讨CT诊断肾损伤的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采用CT检查肾损伤患者60例,并根据其损伤程度分为4类。Ⅰ类为单纯肾挫伤或/和包膜下小血肿;Ⅱ类为不涉及集合系统的轻度裂伤,可有包膜破裂;Ⅲ类为肾深度裂伤及碎裂伤,Ⅳ类为涉及肾蒂的损伤。检查时如条件许可,应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对肾损伤定位及分类准确率均达100%。结论:CT扫描能明确肾损伤程度、范围及分类,了解肾功能情况,并可观察相邻器官情况。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等优点,是目前肾损伤最佳检查方法。

  [关键词] 肾损伤;机断层扫描;分类;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经CT检查且资料较完整的60例肾损伤进行。本组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岁~76岁,平均38.2岁,其中20岁~50岁46例。致伤原因:车祸23例,坠落伤18例,钝器伤8例,挤压伤5例,利器刺伤6例。

  1.2  临床表现  就诊时间1 h~7 d,大多在1 d之内。肉眼血尿50例,镜下血尿10例,腰痛60例,腹痛40例。伴有休克症状1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部及肾区叩击痛、压痛。

  1.3  检查方法  采用马可尼单排螺旋CT扫描,从膈面至双肾下极横断扫描,层厚10 mm,层距10 mm,兴趣区2 mm~5 mm薄层扫描,全部先平扫,46例加增强扫描。60例患者中,有35例先经B超检查,30例疑有肾损伤。

  2  结果

  2.1  肾损伤的CT表现  60例中,左肾损伤30例,右肾损伤26例,双肾损伤4例。按Sargcm分类分为四类:I类,肾挫伤,CT表现为肾影增大,可显示肾实质节段性梗死,或/和包膜下小血肿,包膜完整;Ⅱ类,不涉及集合系统的轻度裂伤,可有包膜破裂,肾周血肿限于肾区腹膜后,CT表现为包膜下或包膜外血肿;Ⅲ类,伴有或不伴有尿外渗的肾深度裂伤及碎裂伤,累及髓质。CT表现为肾实质中断或形态失常,肾内和(或)肾周见大片密度不等的出血影,有或无对比剂外溢;Ⅳ类,涉及肾蒂的损伤,为肾蒂血管破裂或断裂。CT表现多为位于肾、腹主动脉间的较大腹膜后血肿[1]。如肾动脉主干断裂、闭塞,则增强后该肾无强化。本组病例均有阳性发现,定位准确率100%,其中I类肾损伤30例,Ⅱ类16例,Ⅲ类12例,Ⅳ类2例。同时分别合并有肝、脾、胰、肋骨、胸椎、腰椎等损伤11例,腹腔较大量积血6例。

  2.2  临床及结果  I类、Ⅱ类共46例均进行保守疗法,治疗措施包括绝对卧床3周~4周,止血、消炎、支持等,均获治愈。Ⅲ类肾损伤的12例患者,除2例行保守治疗外,其余10例因多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故均行手术治疗,修补破裂肾脏,清除肾内积血,除1例合并肝、脾、肋骨多处严重损伤,休克无法纠正死亡外,均治愈出院。2例Ⅳ类肾损伤者均紧急手术,切除患肾,清除血肿,修补其他损伤脏器,但由于1例双侧严重损伤且合并多处其他脏器损伤,年龄又较大,失血过多死亡,1例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肾损伤的检查方法及比较  肾损伤多为急诊病人,病情危、重、急,而且多伴有其他器官损伤。检查原则应做到迅速、简便、无创、安全、准确。IVU检查是以往习惯的肾损伤检查方法,但由于其诊断率低且受患者情况限制,假阴性率高而已基本淘汰。逆行造影虽能显示收集系统形态,但不能观察肾实质功能情况,易引起感染,故已少用。肾动脉造影能明确肾血管和肾实质的损伤,但创伤大、耗时长,对重病人根本无法采用,B超具有简便、快速、无创的优点,对肾损伤的敏感性高,还可观察腹内其他脏器情况,但无法显示肾盂、肾盏损伤程度,不能判断肾功能情况,不易分类,且对较轻的损伤无法诊断。本组有35例经B超检查,有5例报告阴性,因持续血尿行CT扫描,结果为I类肾损伤。CT检查能明确肾损伤程度、范围及分类,了解肾功能情况,同时可观察腹内其他脏器的改变,及时检查出合并伤,具有快速、无创的优点,明显优于以上其他检查方法。

  3.2  CT检查的要点及时机  对肾损伤的CT扫描,常规应上至膈面,下至双肾下极,根据需要有时尚须加扫胸及盆腔,以便发现合并伤,本组有11例分别不同程度地合并有肝、脾、肋骨、胸、腰椎等损伤。病情许可,CT平扫后应做增强扫描,对肾损伤显示更清楚,分类更准确。平扫常难以直接显示肾撕裂或断裂之裂缝,增强后,常能清楚地显示低密度裂痕。平扫不易显示集合系统损伤及尿外渗,不能了解肾功能情况,增强后则能较好显示。对于较轻度的肾损伤,平扫有时不一定能发现异常[2,3]。本组有3例节段性梗死的病人,平扫无异常,但由于临床持续血尿,增强扫描见患肾肾质有楔形无强化区。肾损伤多为急诊,重症者当然检查越及时越好,这往往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本组有8例为较重肾损伤同时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入院后经急诊简单处理后即行CT扫描,根据病情迅速急诊手术,终于抢救了病人性命。对于较轻型特别是I类肾损伤患者,则在3 d~5 d检查较合适,此时肾质小挫裂伤灶能较清晰显示,肾肿胀也达高峰,故肾影增大也最明显。

  3.3  CT检查及其分类的临床意义  对肾损伤,CT检查具有迅速、无创、准确的优点,其分类则有助于临床确立合理的方案。本组I、Ⅱ类患者根据CT提供的信息,采取保守治疗,全部治愈出院,对Ⅲ、Ⅳ类病例的治疗也根据CT检查结果采取正确治疗方案,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全组60例,58例治愈出院。对所有病例,应结合病情变化随时复查CT以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

    综上所述,CT扫描对肾损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目前最佳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只要有相应部位损伤,持续血尿的患者,应做双肾CT扫描,最好平扫加增强扫描,阴性但临床有持续血尿者,应于2 d~5 d内复查,往往能发现较小的损伤灶。

  :

  [1]  方昆豪.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图谱[M].广州:广东技术出版社,1998:253254.

  [2]  方克伟,王家平,王剑松,等.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674675.

  [3]  郭跃先,孙新成,李文平.肾损伤的CT诊断分型及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03,9:11221123.

  [4]  肖芝豹.肾损伤的CT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J].医学杂志,200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