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聚凝胺法检测孕妇IgG抗A(B)效价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聚凝胺法检测孕妇IgG抗A(B)效价的的可行性。方法:用改良聚凝胺法检测126例孕妇IgG抗A(B)效价,并与传统抗球蛋白法作对比分析。结果:两法检测孕妇IgG抗A、抗B效价一致性分别为0.89、0.82,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效价≥256共检出19例,两法符合率为100%;改良聚凝胺法检测孕妇IgG抗A、抗B效价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91%、94%;95%、89%、91%。结论:改良聚凝胺法测定孕妇IgG抗A(B)效价具有操作简单、试验时间短、成本低的优点,只要克服某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值得在基层单位推广。
【关键词】 改良聚凝胺法;孕妇;免疫球蛋白抗A(B);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DA)是一种由于母体内存在着与其胎儿红细胞不配合的IgG血型抗体而引起的同种被动性疾病,在已知的血型抗原中发生HDA,以ABO系统最为常见[1]。因此,准确测定孕妇 IgG抗A(B)效价,可为产前诊断和预防 ABO?HDN提供依据。笔者以传统的抗球蛋白法为标准,应用改良聚凝胺法检测孕妇IgG抗A(B)效价,并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2006年3月至2006年9月在本院门诊做产前检查妊娠16周岁~36周岁的O型Rh(D)阳性孕妇(丈夫血型均为非O型 Rh(D)阳性),共126名;平均年龄26.6岁;留取不抗凝血样5 ml待检。
1.2 试剂 抗人球蛋白试剂、改良聚凝胺试剂盒(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0.2 mol/L 2?Me应用液自配(2?琉基乙醇,购自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2%、5%A型/B型红细胞悬液自配,其中2%A型/B型红细胞悬液用试剂盒中低离子介质(LIM)配制。
1.3 方法 传统抗球蛋白法严格按[2]方法操作。改良聚凝胺法操作步骤:等量的0.2 mol/L 2?Me应用液和各血清混合,将血清中的IgM破坏,然后用LIM溶液倍比稀释,其余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上进行。结果判定均以肉眼凝集为“1+”的最高稀释度的倍数为其抗体效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两分类的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和比较配对诊断试验k系数法[3]。
2 结果
2.1 改良聚凝胺法和抗球蛋白法测定孕妇 IgG抗A效价结果 见表1。两法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k系数为0.89,两法高度一致;其中改良聚凝胺法的灵敏度为97%、特异性为91%、准确性为94%。
表1 两法检测 lgG抗A效价比较(略)
注:*χ2=0.57,P>0.05,k系数为0.89。
2.2 改良聚凝胺法和抗球蛋白法测定孕妇 IgG抗B效价结果 见表2。两法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 k系数为0.82,两法高度一致;其中改良聚凝胺法的灵敏度为95%、特异性为89%、准确性为91%。
表2 两法检测 lgG抗B效价比较(略)
注:*χ2=1.45,P>0.05,k系数为0.82。
2.3 两法检测 IgG抗A效价≥256均为11例, IgG抗B效价≥256均为8例,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孕妇产前 IgG抗A(B)水平检查对预防ABO?HDN具有重要意义,当 ABO抗体效价≥64时,建议复查;≥256时,怀疑HDN;≥512时,高度怀疑HDN[4]。因此,应用准确的方法检测孕妇血清 IgG抗A(B)效价是预防HDN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大多数单位以传统的抗球蛋白法为首选,但该法繁琐、费时(需孵育1 h,三洗红细胞),不便于常规检查,也有少数单位以微柱凝胶法(卡式法)代替,但因其价格昂贵而未被广泛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虽然对kell系统抗体的敏感度低于抗球蛋白法,而在黄种人中kell系统非常罕见,因此该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配血和抗体筛检。改良聚凝胺法则是利用 LIM直接配制红细胞,从而能快速、简便、准确、稳定地检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5]。本文结果显示,改良聚凝胺法和抗球蛋白法检测孕妇IgG抗A(B)效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改良聚凝胺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均可靠。但在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由聚凝胺引起的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一般在1 min内完全散开,若是由免疫抗体引起的凝集反应则不会完全散开,同时弱凝集可能在30 min内明显减弱或消失,因此结果应以立刻看结果为准,特别是在检测大量标本时,应逐个观察并严格控制判读时间;聚凝胺法在低温下(<15 ℃)会加强冷凝集强度,需以盐水试验作对照,并在37 ℃下判读结果,阴性结果需要作抗球蛋白法以防漏检;用 LIM配制红细胞悬液时应排除红细胞自身凝集。总之,改良聚凝胺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时间短(平均节约1 h)、成本低等优点,只要克服上述几个影响因素,值得在基层单位推广。
【】
[1] 张钦辉.临床输血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0:98.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出版社,101.
[3] 杨春荣,姜明.实用临床检验统计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5:131?136.
[4] 曹琼,兰炯采.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输血杂志,2003,16(1):68.
[5] 刘达庄.免疫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