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析前质量控制
【关键词】 检验科;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Discuss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before Detection
ZHANG Lu?xi, ZHAO Yong?jie
Fengxiang County Hospital, Fengxiang, Shaanxi 721400, China
Key words:Department of laborary;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management
检验科的,核心问题是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之本,没有检验结果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学术的高水平,发不出准确的报告,检验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已成为当今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分析前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的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及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分析前质量管理内涵
分析前质量管理,ISO/IEC15189文件中明确定义为“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输。”所以这个环节主要是由临床医师、护师、护工在实验室以外完成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很难控制。
标本的质量是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据统计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80%的报告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所以分析前质量控制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因素很多最难控制。
2 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2.1 加强沟通合理选项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前题
医师的合理选项是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由于各种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师必须对实验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验室给临床提供每个实验的值、临界值、危急生命值及如何准确判断分析。要求医师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清楚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有无可能干扰实验检测或检验结果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现病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
2.2 患者准备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基础
患者准备就是规范采集标本前患者的一切行为。采集标本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况、病理变化、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
2.2.1 饮食
一顿标准餐后,TG增加5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均增加5%左右。饮食结构不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高蛋白饮食使尿酸、尿素氮升高,高糖饮食后1 h~2 h血糖浓度>7.0 mmol/L,酗酒可引起GGT明显升高。
2.2.2 运动
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多为肌肉中含量丰富的酶如:CK、LD、AST等,还可导致血糖短期升高等。
2.3 采集标本的过程是标本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采集标本的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密切相关。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ACTH分泌高值期在6 h~10 h,低值期为0 h~4 h,增加的幅度为150%~200%。用于血培养的标本采集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等。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体积>9 nm的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将含量升高5%~15%。常见升高的指标有:Hb、WBC、RBC、Ct、总钙、碱磷酶、蛋白质等。止血带使用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的改变。使用止血带1 min以内,血样中各项检验指标没有改变。当需要重复使用时,应使用另一上臂。避免溶血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环节。采血时一些不良习惯和劣质采血器具易造成溶血。如抽血速度过快,往试管中注血时末拔针头等,要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标本的采集量由实验室项目来决定,不能过少。抗凝血采集,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
3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测,时间耽搁的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4 标本采集方法及要求
4.1 尿液标本
4.1.1 送检时间
2 h内及时送检.
4.1.2 尿量
一般在12 ml~50 ml.
4.1.3 尿液标本种类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为较浓缩和酸化的标本,有形成分比较集中且形态保存较好。适用于已知泌尿系疾病的动态观察及早期妊娠试验等。随机尿:任意时间的尿标本,作为门诊、急诊的常规试验。餐后尿:即餐后2 h尿,对病理性的尿糖和尿蛋白的检出较好。12 h尿:晚8时排空弃去,再收集到次晨8时的全部夜尿。12 h有形成分计数。24 h尿:于第1天晨8时排空到次日晨8时的全部尿液。用于化学成分定量。
4.2 粪便标本
4.2.1 送检时间
1 h内,否则pH改变和消化酶作用导致有形成分破坏。
4.2.2 送检量
一般情况是取有病理意义的标本或多点采集,拇指大小加盖送检。
4.2.3 一般要求
标本新鲜,不得混有尿液,并不能被污染;取具有病理意义的标本;及时检查;查寄生虫虫体及作虫卵计数,应采集24 h全部粪便;做隐血试验,应于前3天禁食肉类,含动物血食物,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做粪胆原定量,应收集3 d粪便;细菌学检查应采集于无菌容器立即送检。
4.3 血液标本的采集
4.3.1 血液标本的种类
血清、血浆、全血。
4.3.2 采集方法与时间
采血时间及采血量:一般在早晨空腹安静时采血或禁食6 h以上采血,采血量以2.5 ml~3.0 ml为宜。采血部位:静脉、动脉;采血姿势:由于体位的改变对很多检验项目的结果有影响,因此采集标本时应固定姿势以坐位较好;正确使用止血带:标准不超过1 min。
4.3.3 标本送检
应立即送检,防止标本污染、溶血并严格按照要求查对科别、姓名、床号、检验目的、标本数量及质量等。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分析前的质量管理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全面质量控制环节之一。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占整个检测全部时间的57.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忽视但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慎重,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如同一个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它最脆弱的一节。标本从患者到实验室,环节众多,头绪繁琐,必须步步谨慎,标本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将误差降到最小,才能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