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社区肥胖与非肥胖成人的饮食现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沈敏,王振林,王春燕,青卿,翟少丽,谭婷宇

【摘要】  目的:了解某社区成人单纯性肥胖状况和肥胖、非肥胖成人的膳食构成及影响因素,为社区开展营养健康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将西安市某社区BMI(体质指数)≥25的成人114人为肥胖组,其余18.5≤BMI<25的成人332人为非肥胖组,对两组进行营养健康行为问卷调查、膳食调查和体重、身高、血脂谱检测。结果: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成人饮食均存在不合理,蔬菜、水果、鱼虾摄入量均少于推荐量,植物油摄入量高于推荐量。脂肪占热能总量的热比相对偏高。营养素中维生素C、Se、维生素B2、Zn摄入少于DRIs的80%,Ca、维生素A不足DRIs的60%。肥胖组的饮食不如非肥胖组合理。肥胖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运动为保护性因素,食用主食和食用菜油多为危险因素。结论:应当重视社区肥胖和非肥胖人群的饮食结构,均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从而控制和预防肥胖。

【关键词】  肥胖;非肥胖成人;饮食;影响因素

  The Survey of Dietary Status and Risk Factors Among Fat and Non?fat Adult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current obesity prevalence ,and dietary 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fat and non?fat adult in xi’an community,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nutrition education in community. Methods The subjects investigated were divided two groups: the fat group had 114 obesity adults (BMI≥25)and the non?fat group had 332 health adults (18.5≤BMI<25). They were surveyed with nutritional behave questionnaire and dietary survey, checked and measured weight ,stature and level of serum lipids. Results There existed some irrationality of the dietary formation of two groups. The ingestion of vegetable, fruit and cereal all were lower than reference nutrient intake (RNI); plant oil were more. The thermic rate provided by fat in energy proportion was relatively higher. Some nutrients were deficient, such as Vc、Se、Ca、VitA et al. Diet of fat adult was irrational than non?fat adult. Accessing damage factor showed: age and exercise were protect factors; eating more cereal and plant oil were risk factors. Conclusion Should value dietary formation among fat and non?fat adult in community. They all should accept nutri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ontrolling the fat occurrence.

    Key words: Fat; Non?fat; Diet; Risk factor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全球普遍的现象和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出现了肥胖和膳食相关慢性病的急剧上升,研究显示肥胖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密切相关[1]。研究表明影响健康四大因素中,行为或生活方式占30%以上,在行为或生活方式中饮食又占较大比重[2]。因此在社区了解肥胖成人和非肥胖成人的膳食结构、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地点为西安市未央区某单位家属院社区,职工约490人,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精神病、瘫痪者且资料齐全者446人(占职工总数的91.0%),分为BMI≥25的肥胖组114人和18.5≤BMI<25的非肥胖组332人。

  1.2  方法 

  营养行为问卷由自行设计,包括基本情况、营养行为;膳食调查问卷采用24 h+连续3 d食物记录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膳食调查表格,面对面调查一次告知填表方法,让受试者自己记录连续3 d各种主副食品摄入情况(包括食物品种及估计所摄入食物的生重)。体格检查包括体重、身高。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1.3  仪器 

  测量身高、体重使用无锡市衡器厂生产的RGZ-120-RT型体重称;检测血脂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和日本和光试剂盒。

  1.4  统计分析 

  使用机膳食指导服务系统3.0软件和SPSS 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成组t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成人446人,平均年龄(42.65±11.06)岁。肥胖组114人(男58人,女56人),非肥胖组332人(男180人,女152人),干部341人、工人105人,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分布上均无差异。肥胖总检出率为25.6%;男女肥胖率分别为24.4%、26.9%,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比较肥胖患病率均无差异(P>0.05);各年龄组之间肥胖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3.937,P<0.01),以40岁组患病率最高为31.9%,23岁组最低为15.8%,55岁组为31.0%,肥胖患病率的变化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2.2  不同年龄性别BMI水平 

  本次调查人群的BMI均值为23.21,男性为23.65,女性为23.92;其中男性、女性均以40岁~54岁BMI均值最高24.40、23.78。肥胖组男性中40岁组和女性中55岁组人群BMI均值最高分别为26.67、27.13;非肥胖组中男性、女性均以40岁~54岁组BMI均值最高分别为23.13、21.74。

  2.3  人群高血脂检出率 

  本次调查的446名成人中高血脂总检出率为28.5%;其中肥胖组高血脂患病率为57.0%;非肥胖组为18.7%,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61.256,P<0.01)。

  2.4  膳食结构 

  与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相比较,两组平均每日摄入的蔬菜、水果、鱼禽类、蛋类的量明显低于建议摄入量,粮谷类、畜肉类、豆类和牛奶、植物油的摄入量均接近或高于推荐量。肥胖组摄入植物油的量高于非肥胖组,非肥胖组鱼肉类和蔬菜类的摄入量高于肥胖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平均每日膳食摄入量(略)注:两组食物摄入均值t检验,*P<0.05。

  2.5  三大产热营养素热比情况 

  肥胖成人膳食中,脂肪供热比占总热量的29.51%,男、女分别为30.04%、30.22%;非肥胖成人脂肪供热比占总热量的30.11%,男、女各为30.04%、30.22%,此结果显示两组膳食中脂肪供热比偏高。

  2.6  营养素摄入情况 

  两组平均营养素摄入量与中国DRIs比较,能量、维生素C、Se、维生素B2、维生素B1、Zn摄入少于DRIs的80%,Ca、维生素A不足DRIs的60%。两组比较能量、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和 Se的摄入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肥胖组在能量、脂肪的摄入量高于非肥胖组,在维生素B2、维生素C和Se的摄入量低于非肥胖组,见表2。表2  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平均营养素摄入量及占中国DRIs的百分比比较(略)注:两组各类营养素摄入量均值t检验,*P<0.05。

  2.7  肥胖一般危险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P<0.1为加入方程的标准,移除标准P>0.15。采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食用主食量、食用畜禽量、菜油量和吃零食频度、运动量6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为保护性因素,食用主食多、食用菜油多为危险因素,见表3。表3  成人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本社区职工生活习惯相似,人群的BMI为23.18,而且非肥胖组中男性BMI均值为23.13,超过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年人BMI均值正常范围(18.5~22.9),达到肥胖前期BMI均值(BMI为23~24.9)。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3]结果显示中国大城市成人[3]的超重率30.0%(BMI≥24为超重)和≥18岁人群总的血脂异常患病率18.6%,本次调查肥胖患病率为25.56%,肥胖和非肥胖人群高血脂患病率分别为57.0%、18.7%,接近或高于以上数值。提示这样的人群为易于患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潜在人群,应高度重视,可能与饮食不合理有一定关系。研究显示两组成人饮食均存在不合理,蔬菜、水果、鱼虾蛋类摄入量均少于推荐量,植物油摄入量均高于推荐量。脂肪占热能总量的热比相对偏高。两组能量、维生素C、Se、维生素B2、维生素B1、Zn摄入少于DRIs的80%,Ca、维生素A不足DRIs的60%。这些不合理可能与人群的BMI均值高、肥胖患病率高和高血脂患病率高有关。提示我们不能忽视对非肥胖人群的营养干预,及早预防肥胖的发生,通过对非肥胖中青年人群的BMI均值和高血脂患病率高的分析,更应重视合理膳食的宣传及早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虽然本研究中奶类的摄入量达到推荐量,但Ca的摄入严重不足,营养学专家曾通过研究指出,钙、锌、硒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使脂肪转变成能量,增加其消耗量[5,6],增加上述营养素的摄入量能更好地起到减肥效果,提示增加海产品的摄入来补充钙源,利于减肥。

    肥胖组摄入植物油量高于非肥胖组,鱼肉类和蔬菜类的摄入量低于非肥胖组,说明肥胖组的饮食不如非肥胖组合理。蔬菜、水果、鱼肉类摄入少不利于降血脂,植物油摄入量高都说明饮食能造成肥胖组高血脂的患病率高于非肥胖组。两组营养素摄入量比较说明肥胖组的饮食更趋于高能量和高脂肪饮食。

    肥胖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提示我们在今后社区健康工作中应重视普及膳食宝塔内容,倡导运动。本研究中两组的热量摄入相对不足,但是高肥胖率和高血脂患病率高再次提示运动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

【】
    [1]宋维铭.肥胖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9(6):461?464.

  [2]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6.

  [3]李立明,饶克勤.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3.

  [4]王玢,郭锡熔,陈荣华,等.钙?肥胖的重要调节者[J].医学综述,2005,11(4):300?302.

  [5]Harold J, Holler. Diabetes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J]. The American Dietetics Association/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