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7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石旭星 石磊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偏头痛 中西医结合 医案
    偏头痛是一种由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临床以反复循环发作性头痛为特征,女性多见,常见于青春期前后发病。由于本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则危及生命,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自拟乾宁汤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且就诊前每月头痛发作≥3次,本次疼痛未用镇痛药或其他止痛方法。男24例,女46例;年龄18岁~55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2个月~15 a,平均5.6 a;疼痛程度轻度18例,中度28例,重度24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偏头痛6个特点(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三叉神经痛)周期性反复发作;疼痛大多限于一侧颞及眼眶等区,少数为双侧,有时波及头顶部;呈搏动样跳痛、刺痛或胀痛;发作前或发作时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面色改变,多汗;每次疼痛持续时间数分钟、数十分钟至数天不等;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疼痛程度采用国家药品监督局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之“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计分法,积分≥7分为轻度,积分≥12分为中度,积分≥17分为重度。
  2  治疗方法
    用乾宁汤加味,药物组成:羌活、防风、地龙、桃仁、红花各10 g,细辛、薄荷、全蝎各6 g,川芎12 g,当归、荆芥各8 g,菊花15 g。同时口服尼莫地平(西安博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0545),40 mg/d,3次/d。加减:气虚加黄芪30 g、党参15 g;血虚加熟地15 g、白芍10 g、阿胶12 g(烊化);肝阳上亢加天麻12 g,钩藤(后下)、牛膝各15 g;心烦、失眠加栀子、丹皮各10 g、酸枣仁30 g;肾阴不足加生地12 g、山萸肉10 g、山药15 g;痰瘀互见加僵蚕、半夏各10 g。选用引经药:痛在前额加白芷10 g,痛在颞部加柴胡10 g,痛在头顶加藁本10 g,枕部及肩颈不舒加葛根15 g,痛连及双目加辛夷8 g。1剂/d,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观察1个月。如为临床治愈者,停药后随访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之“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治疗后偏头痛症状消失,且观察1个月内未再复发;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减少21%~51%;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起效时间:积分减少2分时为起效时间。
  3.2  治疗结果 
  本组70例,临床治愈43例(61.43%),显效17例(24.28%),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85%,治愈43例中3个月内复发5例,愈后复发率11.63%。
  4  典型病例
    张某,女,58岁,干部。于2004年2月18日就诊。主诉:反复发作性右侧头痛10余年,加重伴头晕1周。患者10余年前,感冒后出现右侧颞部疼痛,经休息缓解不明显,遂就诊于当地。测血压130/75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颅痛定片,头痛仍存在且反复发作,诸药效差。1周前患者因劳累而再次出现头痛,且伴有头晕,无视物旋转及呕吐。为求进一步,就诊于我院门诊。现症:头痛以右侧颞部为著,为游走性剧痛,伴有头晕,无法入睡,纳食差,二便调。既往无特殊可记。查体:舌淡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BP:140/70 mmHg。查TCD示:双侧大脑中、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右颈内动脉终末端血流速度偏低。中医诊断:头痛(痰瘀阻络);西医诊断:偏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以祛风活血,化痰通络止痛为主。方用乾宁汤加减:川芎15 g,羌活、防风、地龙、当归、菊花各10 g,桃仁、红花各8 g,细辛、柴胡、黄芩、薄荷、白芷各6 g,全蝎4 g,半夏、天麻各12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配合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d。首诊:先服4剂头痛有所缓解,可以入睡,头晕消失。二诊:方中去半夏、白术、白芷、加焦三仙各15 g,再服7剂头痛明显缓解。夜休、食纳均较前好转。之后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前后共服18剂,长达10余年之偏头痛痊愈。又随访3个月,至今数月再未复发。
  5  讨论
    偏头痛当属中医内伤头痛之范畴。《济生方·头痛论治》云:“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凡头痛者,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痛引脑巅甚则手足冷者,名曰真头痛,非药能愈。可见偏头痛之痛甚,让人难以忍受。《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痰湿,宜用半夏、苍术;如为瘦人是热,宜用酒制黄芩、防风。综上所述,头痛原因虽多,总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类。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可见“通”是治疗之基本原则。余以为头为诸阳之会,高巅之处,惟风可到,偏头痛往往病程长,缠绵难愈,而致贼风久潜,久病入络为瘀,瘀滞窍络,清不升而浊不降,即而出现头痛。因此根据贼风与瘀血的致病病因病机,创立了乾宁汤。以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为治法。治疗偏头痛,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方中以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全蝎、当归活血通络;羌活、防风、细辛、薄荷、荆芥、菊花祛风清热通络;柴胡、黄芩、白芷、藁本为引经所选之药,共奏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之疗效。与风瘀相合而致偏头痛之病机丝丝相扣。
    药理研究表明:桃仁、红花、川芎、全蝎有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是治疗脑血管病的良药[2]。本方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力,从而减少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的释放,可清除前列腺素尤其是PGE2等有害物质,进而治疗偏头痛。
    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尼莫地平是一种Ca2+通道阻滞剂,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Ca2+进入细胞内,引起跨膜电流的去极化,尼莫地平通过有效的阻止Ca2+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之目的。动物实验证明,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的作用较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的作用强许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嗜脂特点,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偏头痛能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似嫌疗效欠佳,故配合自拟方乾宁汤治疗,中西药合并,收到满意的疗效,仅供同道商榷。
 
【】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05?109.

  [2]方岩,袁向东,李家亮,等.临床脑血管病[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