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31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针药并用 脑梗死 疗效观察
脑梗死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近几年来,笔者将进行常规西药治疗与中西药配合针灸治疗的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38例,女24例,共62例,年龄40岁~92岁,50岁~60岁组占70%,平均年龄58岁。合并高粘滞血症约占60%,临床表现均有程度不同的半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脑CT显示有脑梗死灶。
1.2 观察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观察,一组为西药组31例,另一组为针药组31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基本病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组选用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可调整血压,预防脑水肿、血液稀释疗法、脑代谢活化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
1.3.2 针药组西药治疗同上。并加中药以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基本方:生黄芪30 g、丹参、地龙、川芎、石菖蒲各15 g,赤芍、当归、制胆南星各10 g,生葛根20 g,气虚者加大黄芪用量至50 g~80 g;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 g,钩藤15 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后下)10 g,火麻仁30 g;阴虚者加麦冬10 g,白芍15 g。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针灸治疗取内关、人中、极泉、尺泽、合谷;患侧肩髃、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与肩髃、肩贞、手三里、阳池、后溪、风市、委中、绝骨、解溪,两组交替,针用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2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观察
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独立行走,生活自理,语言清楚。显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拄拐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语言较清晰;有效:瘫痪肢体肌力提高Ⅰ级以上,能站稳,扶着能走几步。生活尚需他人帮助,语言含糊不清;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西药组与针药组治疗1个月后,西药组31例,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78%。针药组31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5%,经统计学处理,P<0.05,针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于2005年7月20日就诊,右半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语言不利3 d,右侧上下肢肌力均为Ⅲ级,舌红,苔厚腻,作CT示:左侧脑梗死,既往有高血压和高粘滞血症病史,给予甘露醇脱水,脑代谢活化剂胞二磷胆碱,血液稀释疗法706代血浆加血塞通等治疗,口服降压药卡托普利、尼莫地平及抗凝药阿司匹林等,中药用益气活血祛痰法治疗,生黄芪50 g,丹参、地龙、川芎、石菖蒲各15 g,赤芍、当归、制胆南星各10 g,葛根20 g,天麻10 g,钩藤15 g,麦冬10 g,白芍15 g,1剂/d,水煎分早晚两次服。针灸取内关、人中、极泉、尺泽、合谷;右侧肩髃、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2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1个月后痊愈。随访1 a未复发。
4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其病机复杂,但从临床观察来看,气虚痰瘀阻络乃本病基本病机,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正气亏虚,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其常度,津液代谢失常,渐至气虚与痰瘀并见,阻滞脉络,蒙蔽清窍而发本病。医学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液的浓稠性、粘滞性、凝固性均明显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下降,凝聚性增大,即出现血液变学的浓、粘、凝、聚现象,决定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全血和血浆粘度、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等[1],而老年体衰的患者因血氧自由基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上述表现尤为明显,这与中医的气虚痰瘀的病机亦相一致。
本报告针药组患者的语言、运动功能恢复较西药组完全,痊愈率高,或许可作为探讨今后综合脑梗死措施的一种借鉴。西药常用血液稀释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但只是短期的作用,阿司匹林虽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在急性期至恢复期时,效果不显著。配合中药、针灸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并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本;丹参、地龙、赤芍、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畅利血脉;石菖蒲、胆南星豁痰开窍;葛根生者破血,具有活血,升发清阳,引药上行脑脉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祛痰,使气血充盈,瘀血渐去,痰浊得化,脉络通利,病症渐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参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动脉血压[2];丹参、地龙、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祛瘀药,可降低红细胞聚集,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变学;石菖蒲、胆南星等化痰之品,能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增加脑血流量,胆南星还有抑制血栓形成和延长纤维蛋白形成时间、清除自由基作用[3];葛根含有葛根酮、葛根素,具有增加脑、冠脉血流量、解痉、降压、降血糖等作用。故本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及活血溶栓作用。针灸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是针刺作用于机体后,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从神经到体液一系列复杂的整体性综合活动在一段时间的积累所致,采取醒脑开窍穴位加手足三阳经穴进行针刺,实质上是利用经络与脏腑、气血在生理上的相互作用对整个机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病理状态转化,致全身经气血脉调和,功能逐渐恢复。可见,针刺在改善调节机体全身功能及瘫痪肢体的恢复过程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病残率。
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进入恢复期后,应尽早开始肢体被动活动、主动运动和各种功能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运动、言语、认知等缺损脑功能的康复治疗。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坚持长期、逐步增加难度的功能锻炼,根据病情和客观条件进行理疗、气功、神经心理治疗、职业医疗和言语治疗等。并要注意预防复发,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关键,在于确定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它们的影响。中老年是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客观难以影响。其它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寒冷、钠盐摄入过多、钾盐摄入过少、中风家族史等。预防脑梗死复发,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和适当的药物治疗。若无溃疡病,出血倾向或药物过敏者,可隔日口服阿司匹林50 mg~300 mg。必须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戒烟、尽量减少肉类食品而代之以鱼,增加钾盐摄入而减少钠盐等。脑梗死会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梗死患者的危害性,日益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所以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着现实意义。
【】
[1]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6:56.
[2]周宏灏.黄芪对麻醉不同区域血管的作用[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1,6(4):277?279.
[3]张玉琴,程晓丽.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20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26(2):76.
下一篇:正确采集感染监测标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