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输液操作程序对小儿静脉穿刺的影响
作者:陈劭华 吴小燕 陈东颖
【摘要】 目的:探讨改变静脉输液操作程序对不合作小儿静脉穿刺的影响。方法:对在本中心接受输液而且不合作的小儿150例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肢的浅静脉输液,由专人操作。实验组:选择静脉后,先上夹板固定上下关节,再消毒皮肤,静脉穿刺固定头皮针后,再加强夹板固定。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即选择静脉后,消毒皮肤,穿刺成功后固定头皮针,然后用夹板固定。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88,P <0.05),改变输液操作程序能明显提高不合作小儿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结论:改变输液操作程序,对采用四肢浅静脉输液的不合作小儿,可以控制关节扭动,避免或减少穿刺时或者固定时针头刺穿静脉致穿刺失败,从而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操作程序 小儿
随着护理工作的,小儿疼痛护理日益受到重视。静脉输液是小儿常用的给药途径。如何控制静脉穿刺时患儿躁动不合作,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是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保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改变原有输液操作程序,较好地提高了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选择2005年4月至2005年9月在本中心接受输液的不合作患儿150例次,年龄1岁~5岁,男97例,女5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在病情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相似,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四肢的浅静脉输液,由专人操作。实验组在静脉穿刺过程中,选择血管后,用夹板固定上下关节,消毒皮肤、穿刺,固定头皮针,再加强夹板固定。对照组按静脉输液常规程序完成。
1.3 统计穿刺成功率
划分为:“一针成功”和“一针未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情况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例(略)注:χ2=4.88,P<0.05。
3 讨论临床上1岁以下的婴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穿刺输液,1岁以上的小儿由于头发长粗,头皮静脉可见度低,所以和成人一样采用四肢的浅静脉穿刺输液。不过,小儿的情绪分化已相当完整,一般成年人所体验到的情绪大多已为幼儿所体验,只是幼儿尚未学会控制自己,其情绪反应多表现为外在行为,面临静脉穿刺时心理情绪的紧张、恐惧多表现为外在的哭闹、躁动、不合作[1]。一些家属不了解穿刺的过程,可怜天下父母心,当见到针头在患儿身体上进行穿刺时,会产生情绪激动,给穿刺者造成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在操作前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对于学龄前儿童,他们懂得了一些道理,但不一定能自控,只要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配合。
临床上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主要因素有:血管细;紧张恐惧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致周围血管收缩;躁动、不合作,由于肢体、关节过度扭动致针头易刺破血管,或者穿刺成功后固定头皮针和夹板时因肢体、关节过度扭动致针头刺穿血管而失败。操作时,要避免慌乱或急于盲目进针而造成患儿痛苦,增加自己心理压力。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进行穿刺。选择针头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深浅而定,可用4.5号~5.5号针头,并选择适宜的光线,使静脉显得清晰,易于穿刺。穿刺过程中要掌握特殊情况的处理,如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定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如直接利用血管外压差,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观察针尖部是否随输液管的挤压有无外渗现象,针梗处有无少许回血,还可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回抽等,以避免重复穿刺。
本方法能有效控制关节扭动,在静脉穿刺前用夹板固定肢体上下关节,可以有效控制穿刺部位的上下关节扭动,避免或减少了穿刺时针头刺穿静脉致穿刺失败。也可以避免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时因关节过度扭动,而致针头刺穿静脉。本组结果显示,实验组输液患儿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为93.33%,与对照组比较提高12个百分点,其差异有显著性(P <0.05)。说明改变输液操作程序可以有效控制不合作患儿的肢体、关节扭动,减少不合作患儿静脉穿刺困难的主观因素,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林艳萍[2]对静脉输液操作程序所作的改进,主张消毒皮肤后才挂输液瓶排气,使操作连贯性更好和更规范化,提高了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但其方法只适合于成人,对不合作小儿作用不大。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服务已逐渐普及,疼痛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对不合作小儿实施静脉输液,除了进行心理干预外,根据小儿特点对输液操作程序做出相应的改变,提高了穿刺一针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1]潘孟昭.护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2):8?11.
[2]韩艳萍.静脉输液操作程序的改进[J].护理,2002,8(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