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例包囊虫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徐华军,陈新丽,钟惠铃,冯金全

【摘要】  目的:探讨包虫病的病理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方法: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法,对74例手术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包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多与女性,发病高峰在30岁~39岁之间;感染细粒棘球蚴病者远远多与泡状棘球蚴病(100∶2.7);肝脏感染者多与其他器官。结论:对未去过农牧区的可疑患者,也有感染包虫病的可能。

【关键词】  包虫病;流行病;病理分析

  Clinical and Pathology Analysis of 74 Cases with Hydatid Disease       
  Key words: Hydatid disease;Epidemic Disease;Pathology analysis

    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非常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尤其多见于广大的畜牧地区,但大城市有时也可见到,容易与肝囊肿或肝脓肿混淆,如果被误诊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非牧区的医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也日显重要。近几年来,由于诊断方法不断改进,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正逐年加深。本文回顾性了本地区两家2000年至2004年5年间通过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4例包虫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病变特点等,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我们收集了本院自1998年至2004年5年间手术切除的74例包虫标本,经10%的甲醛液固定,常规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通过病理图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本组病例中,男性42例,女性32例;发病年龄4岁~71岁,平均年龄33.86岁;男性8岁~71岁,平均年龄34.64岁。女性4岁~48岁,平均年龄29.90岁。包虫病高发年龄组30岁~39岁,占31.08%。其次为40岁~49岁,占27.02%。

  2.2  民族分布 

  哈萨克族6名,占8.11%;维吾尔族19名,占25.67 %;蒙古族7名,占 9.45%;汉族41名,占55.40%;回族1名,占1.35%。

  2.3  发生部位 

  肝脏占86.49%(64例,其中2例为泡状棘球蚴病), 肺脏占2.70%(2例),腹腔占4.05%(3例),盆腔占2.70%(2例),软组织占4.05%(3例)。

  2.4  病理特征 

  细粒棘球蚴病的大体标本多为单房囊状,白色半透明粉皮状,厚约为2 mm~4 mm,包虫囊内含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囊内壁可见小的囊泡,部分伴有感染时,而退化死亡呈干酪样或钙化。泡状棘球蚴病的肉眼形态多为巨块型,灰白或灰黄色,质硬,切面可见斑点花纹状,淡黄坏死区与银白色纤维交替,以及无数小囊泡集聚呈海绵状,肿块外周无纤维性包膜,囊泡内容物为豆腐渣样蚴体碎屑和小泡。陈旧病灶常发生变性、坏死,或见呈胶冻状液体。镜下:细粒棘球蚴见红染的相互平行的板层结构;泡状棘球蚴则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囊泡,囊壁为粉红色的角质膜样结构,可见坏死及钙化区域,并见已变性囊泡的轮廓,病变区域与其周围肝组织无明显分界,呈浸润性生长。

  3  讨论

    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寄生于人体的幼虫有细粒棘绦虫(Echin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 s.multilocularis)两种。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及四川西部等畜牧地区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人类绦虫病中,本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类最细小的一种,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狗的小肠内,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污染水或食物。人或家畜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食入被污染物即被感染,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

    肝包虫囊肿生长缓慢,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感染和囊肿破裂。肝包虫囊肿破裂入腹腔的后果最为严重,此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还产生腹腔内继发性包虫囊肿。如子囊破入胆管或肝静脉内,可造成胆道阻塞及肺动脉栓塞。

    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0∶7.6;年龄4岁~71岁,平均年龄为33.86岁;各少数民族均来自农牧区,汉族中去过一次以上农牧区的33人,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但是,汉族病例中有8例生活在本市区,无犬、羊密切接触史。因此,城区医务人员对非牧区来源的患者也应提高警惕。

    对包虫病的大致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传统中药治疗等;新疆柴君杰[1]报道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囊型肝包虫病212例,平均治愈率为74.5%,复发率为8.2%,达到了目前最好的疗效水平;李富荣[2]等曾报道吡喹酮脂质体血药浓度高于吡喹酮片剂,对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探讨,囊肿抑制率高,损害生发层明显。内囊摘除术是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损伤肝组织较轻的一种手术方法,为本地区手术首选疗法,但PAIR法(PAIR代表“经皮囊肿穿刺、吸液、注入杀原头节药及再抽吸”)与内科药物治疗法联合使用被认为是一个适宜的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该方法危险性小(过敏,腹腔散播)[3,4],对于多房棘球蚴绦虫应选择根治手术。

    总之,对高度可疑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认真全面的检查(B超,Casoni试验等),尽快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早收住院,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
    [1]柴君杰,孟贺巴特,焦伟,等.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囊型肝包虫病212例临床疗效观察[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19(3):129?134.

  [2]李富荣,蒋次鹏,曹和讯,等.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3.

  [3]Ammann RW,Eckert J.Cestodes:Echinococcis Gastroenterol[J].Clin North Am,1996,25:655?689.

  [4]Khuroo MS, Wani NA, Javid G, et al. Percutaneous drainage compared with surgery for hepatic hydatid cysts[J].N Engl J Med,1997,377:881?887.

  [5]Silverman JF,Geisinger KR. Liver. In:Fine needl aspiration cytology of the thorax and abdomen[J].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6:8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