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疬(Ⅱ)糖浆中芍药苷含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东,朱珊梅,李松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测定消疬(Ⅱ)糖浆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anbon Lichrospher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13∶87);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柱温为室温,灵敏度0.02 AUFS。结果:芍药苷线性范围为1.6 μg-8.0 μg,平均回收率98.28%,RSD为1.32%(n=5)。结论: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制剂的质量。

【关键词】  白芍;芍药苷/分离提取;色谱法,高压液相

      消疬(Ⅱ)糖浆是常州市第三人民根据临床中医验方自制的制剂。该方由白芍、夏枯草、当归、地龙等18味中药组成,临床上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适用于瘰疬,痰核,未溃、已溃各期。白芍为方中主药,芍药苷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了控制产品的质量,选其作为测定指标。

    1  实验材料

    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487双通道紫外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JS?3030色谱工作站(大连江申分离技术有限公司),超声清洗机(无锡超声设备厂),芍药苷对照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36?200118),消疬(Ⅱ)糖浆(由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61109、060428、060508、060910、060618,处方药材由镇江药材公司提供,经鉴定为正品)。多效蒸馏水(由本院制剂室提供),乙腈为色谱级,水为重蒸馏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1]  色谱柱:Hanbon Lichrospher C18 (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0.1%磷酸(13∶87);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室温。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应不低于2000,见图1。

    图1  对照品溶液(A)和供试品溶液(B)的HPLC图谱  S:芍药苷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芍药苷对照品8 mg,置1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2]    精密量取消疬(Ⅱ)糖浆5 mL,边振摇边加入无水乙醇约30 mL,超声处理10 min,滤过,残渣用50%乙醇10 mL洗涤2次,合并滤液和洗液,水浴蒸干,残渣加水10 mL使溶解,再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15 mL,合并正丁醇溶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 mL,用微孔滤膜(孔径0.45 μm)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 μL,4 μL,6 μL,8 μL,10 μL进样,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样量(μg)为横坐标(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1591.63X+504.91(r=0.9994),线性范围:1.6 μg-8 μg。

    2.5  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连续进样5次,测得芍药苷对照品峰面积值,RSD=1.53%。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已知含量的样品1 mL,分别加入芍药苷对照品适量,按样品测定法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2.7  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取2.3项供试品溶液10 μL进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峰面积,结果见表2。 表2  样品中芍药苷含量

  3  小结

      本制剂为糖浆剂,且有多味动物药,其成品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蛋白质,为避免其对芍药苷含量测定产生影响,故先用醇沉法将样品中大量糖份和蛋白质沉淀分离除去。消疬(Ⅱ)糖浆为纯中药制剂,成分较复杂。薄层鉴别方法可靠,专属性强,以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来控制质量标准,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消疬(Ⅱ)糖浆的质量[3?5]。

【】
  [1]杨美林,仲崇林,刘诗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增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46?47.

[2]孙冬梅,陈路林.健胃舒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J].中成药,2002,24(10):752?755.

[3]周 滢,张永萍,梁光义,等.RP?HPLC测定芍石护睛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6):595?599.

[4]宗 颖,王 玉,张 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胰胆宁胶囊中芍药苷含量[J].吉林中医药,2006,26(8):64?65.

[5]宋利捷.抗鼻炎颗粒中芍药苷的质量分析[J].吉林中医药,2006,2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