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何宇峰,彭慧渊,徐帮杰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挑刺法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电针取穴颈4-7夹脊、风池、天柱、大椎、外关、后溪,挑刺取穴:百劳(双),新设(双),并设对照组:毫针刺法,取穴同电针取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2.5%,对照组为36.8%,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关键词】  颈椎病/治疗;电针;针灸疗法;穴,大椎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各种因素压迫颈神经根而出现的颈部及上肢疼痛、功能活动受限的一类病症,以颈项、肩臂疼痛为主伴颈项神经窜痛、针刺样或过电样麻痛,常向肢体远端部位放射,颈部活动受限,上肢沉重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以上,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笔者于2006年2月-2007年4月采用电针联合挑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78例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15-78岁,病程最短l d,最长8个月,从中随机选取38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电针取穴:颈4?7夹脊、风池、天柱、大椎、外关、后溪。针具采用直径0.32 mm、长25-50 mm华佗牌针灸针。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伏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颈夹脊:沿脊柱方向以75°角斜刺入20 mm;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30 mm;大椎、外关、后溪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同侧夹脊穴接G6805?1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100-300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并在留针期间每隔10 min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消除穴位的耐受,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

      挑刺法取穴:百劳(双),新设(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将选定的穴位充分暴露,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0.2 mL在穴位挑刺点皮下注射,使之隆起呈一小皮丘状,然后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消毒钩状挑治针对准挑刺点垂直刺入0.1寸纵行挑破皮肤0.2 cm,针尖由深到浅牵拉皮下纤维组织,做左右摇摆旋转牵拉动作10次,尽数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然后埋好针口,覆盖无菌纱块,胶布固定,每周1次。

    2.2  对照组  取穴:颈4-7夹脊、风池、天柱、大椎、外关、后溪。毫针刺法同治疗组,不加电,每日1次。

    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拟定[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任何不适感;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仍有轻微颈部不适感;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仍有颈部不适感,或伴有轻微头晕、头痛;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减轻,或减轻不明显。

    3.2  临床疗效  组40例,临床痊愈2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0例,痊愈率62.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8例,临床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痊愈率36.8%,总有效率92.1%。两组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χ2=5.13,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4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机为肝肾不足,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或跌扑损伤,气血瘀滞,筋脉失养。本病的病变涉及督脉、手足太阳、少阳、阳明经。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椎体间不稳定,椎体边缘产生骨赘或间盘破裂,髓核脱出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大椎属督脉之穴,为诸阳之会,针刺能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风池、外关属手足少阳经经穴,天柱、后溪属手足太阳经经穴,后溪、外关又为八脉交会穴,后溪通督脉,外关通阳维,此四穴配伍,可疏调太阳、少阳、督脉经气,通络止痛;颈部夹脊穴具有疏理局部气血而止痛的作用,其与督脉相邻,又能通调督脉之气。诸穴远近相配,通过刺激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阴血得以流通,共奏祛风散寒、疏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效。

      电针颈夹脊穴不仅可使电针效应直接作用于病灶处,还可通过经络走行治疗肩、臂、指等相应部位的疾患。其机理为电针可使颈部肌肉有节奏收缩,加强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循环和离子的运转,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而达到治疗效果。

      挑刺法是在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给予挑治、挑针刺,将白色的皮下纤维组织挑断以治疗顽固性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是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的综合。《内经》指出:“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通过挑刺颈部穴位,使其产生持久良性刺激,起到不断激发经穴产生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1997:13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