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特点与临床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傅耀华 刘红军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时辰医学 昼夜节律 护理

  时辰始于《易经》,是中国古人划分昼夜各阶段的特定的计时方法和名称。时辰医学详于《内经》,时辰医学可称为时间医学,又称生物医学,是时间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我们现将运用时辰医学研究的特点指导临床护理介绍如下。

  1  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
   
  中国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时辰,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随着昼夜时辰的变化,人体的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也会起着盛衰的时间节律[1]。由于昼夜节律的存在和周期性变化,促使人体生理、病理也随之变化。结合临床观察,人体体温2:00~6:00(丑、寅、卯)为最低,13:00~18:00(未、申、酉)为最高,每隔3~4 h波动1次,波动幅度一般在0.05~0.1℃左右。血压也是随着时辰变化而变化,大多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即9:00~10:00(巳时)、17:00~19:00(酉时)最高,从19:00起开始缓慢下降,直至次日3:00~4:00最低,故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肺容量在7:00~10:00(辰、巳时)与19:00~22:00(戍、亥时)偏高,肺咯血通常发生在这个时辰。曾有人研究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2次指标的峰值正好在18:30最高,而4:30最低[2]。临床上常见肾小球肾炎患者以早晨水肿最明显。心功能在12:00~14:00(午、未时)气血流注最旺盛,23:00~1:00(子时)气血流注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发病或猝死,特别是急性左心力衰竭,多在23:00~1:00(子时)之间发生变化。周鸣宇[3]运用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证实,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的缺血性ST段下移在3:00~7:00(寅、卯时)发作最为频繁,经统计学处理,平均在5:26。可见心肌缺血的变化与时辰节律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2  根据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指导用药
   
  “药可治病,也可致病”,这是历代医家谨慎用药之警语。但是人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药证切合、组方严谨、用量恰当、药品煎煮注意事项等方面,而对何时服药往往容易忽视。服药时间不当,扰乱了人体的生理节律,也同样可产生甚至加大药品的不良反应,有些药品使用同等剂量,在某一时间很有效,而在另一时间则减低疗效,甚至有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如麻醉药在9:00左右(辰、巳时)需要大剂量,但中毒剂量小,而19:00~21:00(戍时)正相反,需要量小,中毒剂量也小。阿司匹林在5:00~7:00(卯时)服药,药排泄时间最长,7:00~9:00(辰时)服药,距排泄高峰的时间最长,若19:00~21:00(戍时)服药,即立即达到排泄高峰,排泄时间最短,因此以上午服药为最佳。抗高血压药以8:00(辰时)和16:00(申时)2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高峰时间正好与血压波动的2个高峰期相吻合,产生最好的降压作用[4]。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5]。中药补阴药、利湿药、催吐药宜于清晨服;解表药、益气药宜于午前服;泻下药宜于午后或入夜服;滋阴药宜入夜服;安神药宜于夜卧服。如果入夜服补阴、发汗类药物,势必会扰乱人体的生理节律,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养阴、沉降类药物,若于清晨午前阴旺气升之时进服,会有遏制阳气升发的弊端。

  3  根据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把握抢救时机
   
  由于“生物钟”的存在,有的生、老、病、死与环境疾病的种类等情况以及一日中的时辰,一年中的气候、季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曾分别对121例、652例、109例3组死亡病例时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戍时、亥时、子时死亡率最高,白天巳、午时死亡率最低[2]。又有人分析1 528例死亡病例,也证实死于白天辰时到酉时较少,夜间戍时到子时最高[2]。这与白天阳气盛,夜间阳气渐衰而阴气盛的消亡规律有关[2]。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还可看到许多疾病的发生也表现出有明显的节律性,发生与缓解交替出现。如疟疾的周期性发热,结核病的午后低热,肠结核的五更泻以及某些疾病引起的周期性呕吐、周期性麻疹、周期性齿衄、周期性关节疼痛等。如在2:00~6:00发生血压下降,应立即抢救用药,若此时不能使血压回升,白天继续抢救也很难使血压恢复[6]。排尿性眩晕多发生于晨起第1次小便后;支气管哮喘多发生于每年10月至次年的3月,且在一日中24:00~3:00(子、丑时)发作频繁,其危象所致心跳和呼吸停止,常常发生于5:00~7:00(卯时)之前;心脏病患者一年之中多在冬季发作,一日之中以早晨病情较稳定,晚上病情加重,患心源性哮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多发作于23:00~3:00(子、丑时),死亡则多在下半夜;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的死亡高峰在冬季,但胃肠道感染死于夏季最高,衰老或慢性病多死亡在冬季和夏至。根据这些规律特点,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和预防,及时组织抢救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4  根据时辰医学研究的特点指导出院康复
   
  根据时辰医学规律研究的特点,做好出院患者的健康和后续随访工作,不但可以巩固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加快康复的作用。

  5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的康复与保健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的问题。运用中医时辰医学知识,指导患者生活起居、情志护理、病情观察、用药及饮食调护等,不但促进了患者的尽快康复,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运用中医时辰医学理论丰富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推动了中医护科的。

【】
    [1] 齐静.试论中医时间护理学[J].山西中医,1989,5(2):11-12.

  [2] 祝恒琛.时辰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14,10-11,20-21.

  [3] 周鸣宇.缺血性ST段改变与时辰的关系:附108例Holter监测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20(5):442-443.

  [4] 彭单云.利用时辰药理学指导临床用药[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6):391-392.

  [5] 杨藻宏.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61.

  [6] 龚家林.浅谈诊疗适应时空规律与养生的动、蛰节律[J].江西中医药,1997,28(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