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75例
【关键词】 瘙痒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临床以皮肤瘙痒为主,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改变等各种继发性皮肤变化。皮肤瘙痒症可以泛发全身,也可以局限于某些部位。全身性瘙痒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波及全身;局限性瘙痒多发于肛门、外阴、头、小腿、外耳道及掌跖等处。皮肤瘙痒症尤以老年人多见,冬夏季易发[1]。2005—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老年皮肤瘙痒症7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1] 主要症状:阵发性剧烈瘙痒,尤其以夜间为重,情绪波动、搔抓、饮酒等为主要诱因,无原发性皮损,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好发于老年人。排除下列情况:①糖尿病、肝胆疾病、内脏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液病、寄生虫等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瘙痒;②过敏体质或对中药过敏者;③治疗期间随意中止或更换治疗者。
1.2 辨证分型 ①风燥血热型:全身作痒,痒无定处,遇热则加重,皮肤有明显的抓痕及血痂,以冬春季节多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②湿热内蕴型:以夏秋季多见,好发于肛门、外生殖器,经久搔抓,皮肤肥厚或湿疹样改变,往往伴有心烦易怒,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③气虚血燥型:皮肤干燥,瘙痒时轻时重,经久不愈,或伴有慢性疾病,体弱者劳累后瘙痒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沉。
1.3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63例,女12例;年龄64~90岁;病程1个月~5年;风燥血热型23例,湿热内蕴型14例,气虚血燥型38例。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辨证治疗
1.4.1.1 风燥血热型 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止痒。药物组成:黄芩10 g,金银花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当归10 g,赤芍药10 g,白芍药10 g,鸡血藤15 g,防风10 g,刺蒺藜15 g,苦参10 g,甘草10 g。水煎服,日1剂。
1.4.1.2 湿热内蕴型 治宜清热利湿止痒。药物组成:柴胡10 g,枳实10 g,泽泻10 g,车前草15 g,地肤子15 g,黄芩10 g,刺蒺藜10 g,茯苓10 g,苍术10 g,龙胆草10 g,甘草10 g。暑湿季节可加藿香10 g、佩兰10 g。水煎服,日1剂。
1.4.1.3 气虚血燥型 治宜益气养阴,润燥止痒。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15 g,熟地黄20 g,天门冬15 g,麦门冬15 g,当归10 g,川芎10 g,刺蒺藜10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炙甘草10 g。夜寐不安加合欢皮15 g、夜交藤15 g。水煎服,日1剂。
1.4.2 西药外用 派瑞松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00454),取适量均匀涂在病变部位,每日1次。
1.4.3 疗程 7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标准[2] 痊愈:瘙痒完全消失,继发性皮损基本消退;有效:瘙痒减轻,继发性皮损有所改善;无效:瘙痒及继发性皮损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本组75例,痊愈56例,占74.7%;有效15例,占20.0%;无效4例,占5.3%。总有效率94.7%。
3 讨论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常见病。其临床比较棘手,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西医往往采用抗组胺药及激素类药物治疗,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大。中医学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主要是:素有内热,复感风热之邪,灼伤阴血,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运,蕴久化热,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情志抑郁,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或年老气血亏虚,肌肤失养。治宜清热祛风止痒,清热利湿止痒,养阴润燥止痒。同时配合派瑞松乳膏外用,派瑞松主要成分为曲安奈德、益康唑,具有抗炎、抗增生、抑菌作用。用乳膏剂型可软化、润泽皮肤,促进药物经皮吸收。中药内服与西药外敷结合,标本兼治。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皮肤的屏障功能及清除机体有害物质的能力也减弱,各种变应原及有害物质积聚皮肤表面,引起皮肤反应[2]。此外,老年人皮肤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相应老化,汗腺和皮脂腺萎缩,分泌功能减退,角质层水合能力降低,皮肤表面水脂乳化物减少,缺乏润泽而变得干燥,所以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注意:①避免强力搔抓患处皮肤,勿用热水烫洗患处;②避免饮用酒类、浓茶、咖啡,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③老年人不宜过于频繁洗澡,也不宜用碱性强的肥皂,可用刺激性小的浴液或婴儿香皂,洗浴后可在皮肤上搽些润肤露;④平时贴身应穿纯棉织物,不宜穿化纤类衣物;⑤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于紧张劳累。
【】
[1] 张志礼.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5-197.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2001:70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