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0例
【关键词】 按摩;肩关节周围炎;功能锻炼
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是指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常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同时发生而致肩部广泛疼痛和广泛粘连、功能活动受限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为五十肩,也称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等, 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冬春两季多见,以寒湿地区多见。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僵硬、疼痛、压痛和关节活动度逐渐缩小。2005-06—2006-12,我们应用经穴按摩配合功能锻炼肩周炎8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均为本院康复医学科按摩门诊患者,男34例,女46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6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20日;单侧发病77例,其中左侧34例,右侧43例,双侧发病3例;既往有多种药物及其它理疗治疗史46例,未见好转或疗效不显著。
1.2 诊断标准[1] 多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X线检查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治疗方法
1.3.1 按摩治疗
1.3.1.1 下肢伤科经穴按摩手法[2] 医者先嘱患者俯卧位于按摩床上,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双侧金门、申脉、昆仑、三阴交、复溜、跗阳、承山、承筋等穴位。后嘱其仰卧位于按摩床上,医者用双手拇指点按双侧条口穴,患者同时配合做患侧肩关节最大范围内的上举和下垂动作10~20次左右。点按的作用时间要持久,每穴点按时间在1~2 min左右。点穴按摩手法做到力量、速度、幅度都要均匀,力度深透有力能够达到肌肉层。手法操作过程中,要求医者与患者协调放松,相互配合。每日1次。
1.3.1.2 上肢伤科经穴按摩手法 医者先嘱患者坐位,医者用拇指点按双侧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骨禺、肩骨羽人彡、肩贞、天宗、秉风、肩井、巨骨、肩中俞等。先泻后补。点按的作用时间要持久,每穴点按时间在1~2 min左右。点穴按摩手法做到力量、速度、幅度都要均匀,力度深透有力能够达到肌肉层。手法操作过程中,要求医者与患者协调放松,相互配合。每日1次。
1.3.2 功能锻炼
1.3.2.1 背后拉手法 患者站坐位皆可,双手后背,用健侧手从背后拉住患侧指尖部位或腕部及其前臂,向健侧拉动,尽量使患侧手摸到对侧肩胛部,每日反复3~5 min。循序渐进。
1.3.2.2 手指爬墙法 患者面对墙壁站立,两脚打开与肩同宽,以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上举,然后缓慢向下回到原处。每日在墙上作一高度标志,争取每日都能爬的更高, 每日反复数次。循序渐进。
1.3.2.3 弯腰画圈法 患者身体前屈并且弯腰,用健侧手臂伸直握住健侧踝关节以平衡躯干,然后患侧手臂做前后左右摆动和划圆旋转,速度要轻柔缓慢且频率稳定,幅度以患者所能忍耐的最大限度而摆动到最大角度。每日反复3~5 min。循序渐进。
1.3.3 疗程 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能正常劳动;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缓解,对日常生活有轻度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
2 结果
本组80例,治愈57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5%。
3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或者体质虚弱之人。年过五旬及体虚之人,肾气不充,肾阳不固,气血渐亏,筋脉失养。常又因过度劳累,风雨露宿,寝卧时肩部当风受寒,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肩部筋脉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痹证。肩部经脉疏通不利,气血不得畅行,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形成慢性炎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纤维组织增生,渐而使得肩部筋脉聚结,肌肉痉挛,从而形成肩部粘连阻碍肩部活动;或由肩部外伤导致肩周肌肉血管损伤,气血瘀滞不得通行,瘀血留阻而使肩部肌肉间压力增高,局部循环受到影响,血液循环不良引起肌细胞缺氧及代谢产物的堆积,这些代谢产物反过来刺激肌肉、血管收缩,进而使肩关节局部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从而产生肩部粘连僵硬不伸及疼痛。
肩周炎从痹证病因分类属于着痹(寒痹),按病位归类当属肩痹(筋痹)之列,其病理反应即因肝肾精血不足,营卫内虚,卫阳不固,外受邪气或创伤等而致使气血滞留其位即显现出邪痹关节、气滞血瘀的病理特点。《灵枢·本脏篇》有云:“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为此,在上当以鼓动阳气、运行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行痹止痛为法。我们以中医伤科经穴按摩手法为基础手法,并结合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锻炼方法为主要手段治疗肩周炎,可以达到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松解关节粘连的目的,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经穴按摩以指代针对相关经穴施以点压掐揉,点按足太阳膀胱经之金门穴主开筋结解痉挛;申脉为伸展脉络之穴,主治拘挛不伸;昆仑、跗阳有疏经镇痛的作用;承山、承筋相配伍主一身之经筋之病;三阴交、复溜可以调补脾肾;条口穴为治疗肩周炎的经验要穴;点按手阳明大肠经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骨禺、巨骨可以祛风湿,通经络,和营卫,主治上肢肩臂麻木疼痛、不遂之病;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主治上肢痹证、痿证;肩骨羽人彡穴亦可疗肩臂挛痛不遂之疴;手太阳小肠经穴肩贞、天宗可疗肩背疼痛,手臂麻木;足少阳胆经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经之肩井、秉风、肩中俞等主治肩胛背部疼痛、上肢不遂等症。诸经穴配伍相合,协同互助作用,不仅使局部经脉通畅,消除病痛,亦使相连两经的脾肾之经协助相济,以促进精血的调养、气血的运行及脏腑经脉的协调,从而亦使整体得到快速的修复[3]。
应用背后拉手法、手指爬墙法、弯腰画圈法等功能锻炼方法可以在尽量增加牵拉肩关节的幅度中,增加其活动范围以松解肩部粘连组织,解除痉挛,以达到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之目的,并能渐而恢复肩关节周围的正常血运,使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进行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方法简便,痛苦少,容易被患者接受,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取材进行锻炼。
中医伤科经穴按摩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具有见效快、痊愈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此外,肩周炎患者应注意保暖,及早连续的进行治疗,并坚持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锻炼,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2] 李连生.中老年常见病按摩疗法[M].新加坡:新加坡仁慈出版社,1996:60-61.
[3] 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