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疾控中心建设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广辉 时间:2010-07-14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非典”一役,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引人深思。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但在基层受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较大。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借鉴和价值。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反应 应对 疾控中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经历了“非典”的严峻考验和遏制禽流感的洗礼,应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付出,震撼性的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引人深思。国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调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但在几年的基层工作实践中仍然有一些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本文提出一些工作思路和努力方向,与同行们商榷。

    1  现状

      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半山区,人口62万,比较便利,是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商贸和人口流动比较活跃,与我国东西部许多省份基层疾控中心一样,几年来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明显暴露出诸多严重缺陷,应引起高度重视。

    1.1  基础条件差,地方经济滞后

      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中西部卫生事业的投入,但由于基础条件太差,地方经济严重滞后,仅仅改善了房舍和水、电、气等基本条件。临近市县大多与我们一样在房屋建设后都存在负债情况,地方财政难以提供除工资外的经济支持和保证。微薄的有偿收入难以解决经费的不足,导致事业举步维艰。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  人力资源匮乏,能力建设受限

      由于政策和体制的原因,人员相对臃肿,他们的学历专业水平偏低,对基层的工作难以胜任。外出学习的机会少,范围窄,费用高,短期内难以解决,使人员能力建设受限。

    1.3  仪器设备短缺,检测手段滞后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的技术装备和检验条件与国家推荐标准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硬件设施严重缺乏。虽然近几年国家予以调整和补充,但仍然存在设备陈旧,方法手段落后,无法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尽快得到遏制,并得到妥善处理,极易造成事态扩大。

    1.4  专项物质储备不足,应对突发事件两手空空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防控各种生物、化学、放射等因素的各类专项物质储备,这些物质的购入和保管需要一定的财力和房舍条件,基层目前尚不具备。

    1.5  应急反应速度慢,缺乏先进技术手段

      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提高和完善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和速度,科技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在大中城市已经得到了验证。现代科技也要求利用现代办公软件管理系统,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多与上级业务部门建立了疫情报告网,但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间,与医疗机构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使疫情预警报告不及时,不灵敏,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率先应用技术进行疫情指挥、报告、监测和信息发布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2  对策

      为尽快扭转当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上存在的滞后局面,迅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理能力,担负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职责,应考虑探索如下建议。

    2.1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制建设,提供保障

      我们提倡和实行依法制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得到了完善和。正在制定中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又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职责和义务,但对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条件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

    2.2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加强部门之间配合

      “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和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败的关键,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群防群治,才能事半功倍。

    2.3  实行国家或省内区域应急物质储备制、调配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应急物质量大、质量高、品种杂,以县区为单位储备极易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又难以把握备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实行国家或省内区域储备、调配制度可以节约资源,保证质量,避免浪费,周转应对及时,同时也有利于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2.4  宣传培训下移,提高基层人员素质

      狭小的视野和空间,难以造就一支精炼的队伍,尤其是少见和新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缺乏经验难以应对处理。上级相关部门应将培训和演练工作下移,借鉴消防工作作法,示范和演练经常搞,把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到基层,开展演练练兵活动,不断推广工作经验,使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发挥其应有作用。

    2.5  强化培训考评机制,培养专家型人才

      基层疾控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强化整体培训的基础上宜注重重点人才的培养,成立专家库(组)。对这些人提高待遇,送上级业务部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定期进行考评和优化选择,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动队,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取得效益最大化。

    2.6  注重信息交流,提高应急反应速度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     

【】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国务院,2003,5,9.

[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S].国务院,200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