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芪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摘要】 观察参芪注射液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心力衰竭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治疗组用参芪注射液30ml,加入10%的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西地兰0.2~0.4mg,速尿20~60nmg,静脉推注,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结果:参芪注射液组显效率为72.1%,总有效率为96.5%,而对照组显效率仅为79.0%,总有效率为67.7%,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高度显著(P<0.01)。结论:参芪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能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参芪注射液 治疗 心力衰竭 观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死亡率较高。2005年5月~2007年10月,笔者单独使用参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86例,并与31例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洋地黄与利尿剂治疗作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1]诊断标准,均无低血压或休克。按多次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2.5岁;冠心病29例,风心病13例,高血压心脏病26例,慢性肺心病13例,心肌炎5例;病程0.5~10年;按照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17例,心功能Ⅲ级55例,心功能Ⅳ级14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1.9岁;冠心病10例,风心病5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慢性肺心病5例,心肌炎2例;病程3个月~10年;按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6例,心功能Ⅲ级20例,心功能Ⅳ级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及原发病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综合治疗方法相同(如休息、限盐、吸氧、病因治疗等)。
2.1 治疗组 每日用参芪注射液3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西地兰0.2~0.4mg,速尿20~60mg,均静脉推注,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治疗中观察血压、心率变化。治疗前后测定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衰完全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心功能提高不足Ⅰ级。心电图标准:显效:缺血性ST段下移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倒置T波变浅≥50%或ST段回升>0.5mV;无效:ST段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在临床疗效中,治疗组显效62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达96.5%。对照组仅显效9例,有效12例,有效率仅为67.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不论显效率还是有效率,两组差异均高度显著(P<0.01),见表。表 两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采用Ridit分析),u=3.0038,P=0.0049。
3.3 心电图疗效 治疗组显效64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74.4%,总有效率97.7%。而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32.3%,总有效率77.4%。无论显效率、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高度显著(P<0.01)。
4 讨论
CHF是指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周身组织灌注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临床征候群。中医学认为,心衰乃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亏虚为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病理环节,痰浊、水饮、瘀血乃标实之候,属于“心悸”、“怔忡”、“胸痹”、“水肿”等范畴。故临床上强调扶正固本、益气养血、提高正气。
参芪注射液中的黄芪是豆科植物,黄芪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作用。黄芪含有黄芪多糖、葡萄糖醛酸、多种氨基酸、叶酸、黄芪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血压而起到保护心肌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2~3]:①大剂量的黄芪皂苷抑制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从而间接抑制Na+-Ca2+交换,使Ca2+浓度增高;或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使心肌中cAMP浓度升高,Ca2+内流增加,而呈正性肌力作用;②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能够改善心肌代谢,降低细胞耗氧量,维持氧的供求平衡,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稳定线粒体功能,改善细胞营养;③直接抑制或清除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酶的活性,提高心肌抗氧化能力,减轻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状态;④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水解减少,含量升高,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小板粘附率。依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法。其中丹参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冰片开窍,四药共用,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4]。药学研究认为,丹参系钙离子拮抗剂[5],可增加细胞内前列腺素E2(PGE2)及PGE2/血栓素A2(TXA2)比值,引起微血管扩张,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还证实,丹参还有降低组织局部微循环的高凝状态和对抗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6],因此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
以上观察表明,参芪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起效迅速,易于使用,便于急救,临床上未见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比洋地黄与速尿的使用疗效更优,是目前治疗、预防和急救心力衰竭的常用药、首选药,值得推广应用。
【】
[1]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194~215.
[2] 韩玲,东可冀.黄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药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34~236.
[3] 刘爱好.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杂志,2005,15(1):32~33.
[4]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7.
[5] 张俊杰,刘茜,张磊,等.丹参对微循环障碍的调节作用[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5,2(3):83~85.
[6] 谢海林.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份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2):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