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健康问题及保证
【摘要】 近年来职业安全是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患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同样医护人员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关键词】 职业安全 保健 职业防护
自2003年流行SARS以后,环境中存在的针对医护人员健康的有害因素,已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据统计在所有SARS病人中约20.00%是医护人员,天津、广东在流行前期高达46%和34%,发病比例在所有患者职业中位居首位。最近有报道,某地有九名医护人员因抢救一名受伤的艾滋病毒感染的病人,接触到该病人的血液,因此这些医护人员被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医学观察,以确定是否感染艾滋病。面对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因职业原因健康受到危害,而这种伤害是否应纳入职业病的范畴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该文对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1 医护人员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世人的观念里,医护人员懂得防病治病的医疗保健知识,能够及时医治自身的疾病,其职业有利于自身的保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
1.1 工作环境 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细菌病毒密集的环境中,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如流感、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的疾病。
1.2 医源性损害 医护人员常接触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物质。放射医师接触的X线、放射性同位素等有损他们的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消毒师、护师、检验师常接触的各种化学药品,其中有些能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而危害人体;牙科医生常接触到汞、铜、一氧化碳、二氧化硅、酸、碱等有害物质,其中有些可以导致慢性蓄积性中毒;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易患药物所致的过敏性疾病,如药物性皮炎,有的可致慢性中毒性损害;外科医生、护理人员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的弯腰体位,易发生腰肌劳损与急性腰扭伤,易患功能性腰背痛、下肢静脉曲张、胼胝等疾病;康复理疗科工作人员常接触超短波、高频电压等,这些都影响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
1.3 社会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医护人员每天服务于千差万别的人群,每天要面对一张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脸孔,每天感受沉重、感受压抑,加之少数患者缺乏起码的就医道德,容易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产生无端的敌视。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身心状态。另外,临床工作复杂多变,责任重大,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病人时,常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紧张压抑及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由于疲劳,医护人员下班回家后不愿活动,锻炼和体力活动随之减少;加之医院夜班频繁,班次无,极易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
1.4 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中,尤其是中青年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而忽视自我保健。上海市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中年医护人员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患呼吸道疾病、溃疡病、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甲亢、胃炎、肾炎、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也很大;30~50岁的医护人员患癌症的人数也在显著增长。
2 医护人员工作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2.1 生物因素 主要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结核杆菌、艾滋病毒、流感病毒、SARS致病源等。
2.2 物理因素 ①放射线:从事x线工作的医护人员;②外伤:针刺伤、刀割伤,手术室护士可能有缝针、刀、剪、克氏针、布巾钳、骨碎片刺伤;③噪声: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长期在噪声下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和下降。
2.3 化学因素 ① 化学药物:如细胞毒素、药物,其毒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生殖系统的影响及过敏反应,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②消毒灭菌剂:如临床常用高浓度戊二醛和高浓度的甲醛,从事内窥镜清洗消毒、病理切片的工作人员,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咳嗽,直接接触高浓度戊二醛容易引起皮肤过敏、荨麻疹和手部棕色,而且醛有极高的致癌性;③麻醉的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的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中,对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操作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3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3.1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总则 ①首先要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锐器,同时要禁止双手回套针帽。②护士静脉穿刺、输血、采血时应戴手套。③建立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对使用锐器物的目的、种类有详细记录。
3.2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提高防护意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百万余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起,常见是乙肝、丙肝、艾滋病。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如果医务人员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或在诊疗时意外刺伤皮肤或黏膜后,应立即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和血清转氨酶等,并在3~6个月复查。如该医务人员过去曾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不清楚,则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同时在另一部位接种1针20ug乙肝疫苗,并于其后1个月时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次和第3次各20ug乙肝疫苗。因此,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安全处理针头,用过的针头及时浸泡消毒,统一销毁。一旦针头刺伤,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并用2%的碘酒、75%的酒精消毒,包扎伤口。
3.3 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 手术室护士经常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及放射线等接触,因此,工作中应注意自我防护。尤其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规范操作,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具。手术中传递锐器,要严格规范动作,避免传递过程中误伤医生或自己。凡上台参加手术,均应采取皮肤黏膜的自我保护措施。必要时穿防水手术衣,使用x光机时穿铅衣。在进行穿刺、介入性操作时,为每个病人操作完都要更换手套,在为特殊感染者实施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应穿防护衣。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在进行血管穿刺或介入性操作时应戴手套,而且接触每一个患者均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均应洗手。②进行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此类器械时应穿防护服。③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其他物品,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至洗衣房消毒或清洗处理。④锐利器具和针头、刀片等用后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内,再安全运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⑤环氧乙烷灭菌时,应严格控制空气中环氧乙烷气体的浓度,以防引起中毒。
3.4 窥镜室医护人员的防护 任何一种消毒剂对人体都有一定影响和危害。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操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戴双层手套。盛放戊二醛的水槽要加盖,房间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工作人员应戴防护眼镜。被血液或血性液体污染的废料及一次性材料,应放在无泄露、无遗失的清洁袋内密闭,运送到定点处处理。
3.5 其他类防护措施 ①麻醉废气的管理包括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降低麻醉废气污染。如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特别是孕期和哺乳期妇女。②噪声预防对科室使用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如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减少异常噪声。
4 结语
做好防护工作,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规范自我保护行为,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防护知识,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
[1] 张秀英,张彩霞.职业安全和防护是医护人员健康的保证[N].白求恩军医大学学报,2006,12,4.
[2]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
[3] 董莉.职业安全和防护是医护人员健康的保证[J].医药研究,2004,12.
[4] 何洹.手术室人员健康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5,23(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