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60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聂诗忠 董华荣 时间:2010-07-14

【摘要】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年来在我院诊断为脑囊病的6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结果: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癫痫头痛为常见症,CT检查发现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按照临床表现可将脑囊虫病分为6型,CT对脑囊虫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发病率本地傣族多于其他民族,高于城市;丙硫咪唑18~20毫克/公斤·天。口服为最适合剂量脑囊虫病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

【关键词】  脑囊虫病 临床表现 丙硫咪唑 疗效 CT

  脑囊虫病的发病率颇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六钩蚴可以通过血液进入脑实质,大多寄生于大脑皮层临近运动中枢,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CT等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出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60例病例。其中男性32例(53%),女性28例(47%),男女比例为19:11,患者年龄5~40岁。对60例患者民族进行调查,其中傣族36例(60%)汉族21例(35%)其他4例(5%),城乡调查农村55例(91.7%),城市5例(8.3%)。

    1.2  诊断标准  根据Brutto等人于2001年修正的脑囊虫病诊断标准[1],具体诊断标准如下:①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基本上排除了需与之鉴别的其他疾病;②免疫学检查阳性,血清和/或脑脊液囊尾蚴Igc(抗体或循环抗原Ag)阳性。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或有炎性改变、白细胞增高,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头颅CT或MRI显示囊尾蚴影像改变;④皮下肌肉或眼囊结,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囊尾蚴者;⑤患者来自绦虫病及囊尾蚴病流行区,有排绦虫节片或食用“米猪肉”史。作为诊断的依据。凡具备4条以上或者具备①、②、③或①、②、⑤或①、③、⑤条者可确诊。

    1.3  临床表现  本组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癫痫发作49例(81.7%),头昏头痛5例(8.3%),癫痫持续状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例(5%),肢体麻木活动受限1例(1.6%),癫痫合并皮肤型囊虫病1例(1.6%),发热抽搐意识障碍1例(1.6%),癫痫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

    1.4  辅助检查  对40例患者检查囊虫血清抗体阳性23例(57.5%),阴性17例(42.5%)。46例患者行脑脊液囊虫抗体检测阳性9例(19.6%),阴性37例(80.4%)。

    1.5  影像学表现  60例患者均行CT检查60例(100%),患者影响学均有异常改变,其中病灶数目单个的有55例(91.7%),2~3个的有4例(6.7%),大于3个的有1例(1.7%)。按照病变部位可将CT表现,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2]。本组60例脑实质型43例(71.7%),故脑实质型脑囊虫病最常见,其中CT平扫显示脑实质型患者病变常位于脑灰白质交接区,其次是脑白质区、灰质和基底节区。常为单发结节样低密度灶,偶尔多发。脑室型5例(8.3%),囊虫寄生脑室内。1例寄生在第4脑室,3例寄生在侧脑室内。脑膜型7例(11.6%),囊虫结节位于基底池或外侧裂池内,因影响和阻碍脑脊液循环而引起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混合型5例(8.3%),指以上两种和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脑囊虫病的CT表现主要有:钙化灶、囊性低密度灶、脑积水结节样低密度灶等。

    1.6  治疗经过  60例患者均给予丙硫咪唑18~20毫克/公斤·天。分两次服用,连服10天,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间歇期2~3周,服下一个疗程。辅以脱水剂20%甘露醇注射液治疗,60例同时给予服用苯妥英钠、地塞米松。

    2  结果

      6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57例(95%),死亡1例,复发2例。69例患者中,第一疗程驱虫,症状在第3天消失的有53例,4例在第二疗程驱虫后症状消失。有53例3月后复查头颅CT:病灶消失42例,钙化及钙化点缩小11例。45例复查脑电图:正常30例,未恢复13例,有2例1年后再发癫痫,合并HIV1例死亡,其他无后遗症。

    3  讨论

      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虫卵感染人体,孵化成囊尾蚴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脑寄生虫病,属于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其感染途径包括内感染、自身外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三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由于食用了未熟透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民族中,傣族36例(60%),其次是汉族21例(35%),其他3例(5%)。进行城乡分析,所占比例最高多为散发,但也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和流行性,往往与卫生条件或者饮食习惯有关。

      脑囊虫病可表现为头昏、头痛、呕吐、抽搐、癫痫发作,严重者可致颅内压增高、视力损害和精神异常,临床容易误诊误治,其中抽搐是本病的常见症状[1、2]。病变多位于脑实质,也可侵犯脑室、脑干、小脑和脊髓,有时合并皮肤囊虫病。CT等影像学检查常可见颅内密度异常改变病灶。

      本组中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达57.5%,而脑脊液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较低(34.6%)头颅CT检查100%有异常表现,所以对有头痛、抽搐或癫痫的患者及时行影像学检查,若发现有异常改变而又不能除外寄生虫病,可行免疫学检查和循环抗体检查等协助诊断。对于合并皮下结节的应及时作病理活检以增加确诊的机会。若临床高度怀疑而又缺乏可靠的依据,必要时可采用丙硫咪唑行诊断性,若出现治疗反应或治疗后病变有明显改善则有助于诊断。

    目前对于脑囊虫病的临床分型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为按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分两大类。早期的临床分型由于太过繁琐且不宜划分,实际应用较少。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按照CT提示病变所在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混合型(其中未包括脊髓型)。根据我院诊治脑囊虫病的经验,认为可按临床症状与体征将脑囊虫病分为囊痫型、颅内压增高型、脑膜炎型、功能障碍型、混合型等,可大体反映患者的临床特点。

      丙硫咪唑问世以前,尽管有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报告,但因用量大、副作用大,特别容易诱发癫痫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引起脑水肿、脑疝而死亡。

      丙硫咪唑的抗寄生的作用是:在体内迅速代谢为丙硫咪唑砜和亚砜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而导致虫体糖原耗竭,并或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碍ATP的生成,致使虫体失去能量供应而导致不能生成、生存和发育,故可用来治疗脑囊虫病。作者认为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患者有猪绦虫感染或者食生肉史,皮下结节或肌肉结节等体征,经活检证实有癫痫发作者或其他脑部症状者均可服此药治疗,用药治疗期30%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故每周复查周围血象,其它副作用对症处理即可。

【】
  [1] 马云祥.脑囊尾蚴病“三个标准”的由来[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4.

[2] 李松年,唐光健.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