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作者:李凤 王霞 孙娟 金静
【关键词】 脑血管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们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心理问题成为脑血管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到脑血管病的康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界同仁的共识。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112例清醒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2例患者中男82例,女30例,平均住院日17.6天,最长59天,最短6天。脑梗塞95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61岁。
2 心理特点
2.1 急性期
脑血管病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其幸存者可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状。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所以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失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血管病恢复期抑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抑郁。
3 心理护理
3.1 急性期
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为病人解除痛苦,解除焦虑情绪[1],平稳渡过急性期。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务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和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的护理。可安排家属陪伴,责任护士应和患者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及时将有关治疗护理措施的信息、病情的好转告知患者[2],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语,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信息。
3.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通过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热情周到,善于运用语言交际工具发挥语言最大作用,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性、灵活性和性,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另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如有一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二十多天瘫痪肢体功能仍未恢复,遂产生悲观厌世心理。经加强心理护理,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后,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积极锻炼,50天后患者肌力达到Ⅳ级,能独立行走,胜任一般家务劳动。
4 护理特点
①正确分析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②护理人员从提高自身素质、服务质量着手,与患者心理沟通,使患者振作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③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的控制心理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且能够摆脱药物所无法医治的痛苦,得到全身的康复;④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转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疗的一部分;⑤不良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的促进因素,尽早解除不良隐患,对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减少复发率都有大裨益;⑥心理护理不应当只局限在护士单方面,还应当有医生、家属、朋友、同事的共同努力。要善于观察分析不同心理素质病人的思想变化,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病人,使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3]。
【】
[1] 罗铭,马晓丽.老年脑血管意外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1757.
[2] 赵凤琴.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4,6(6):40~42.
[3] 张宁,钱爱吏.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4,3(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