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规范化体格检查操作关 提高物理诊断教学水平
【摘要】 为了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作者在物理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搭建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规范了老师示教,组织学生练习,并严格制定操作考核标准,规范考核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诊断学;教学;检体诊断
Abstract: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tudents' skill,we develope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latform,demonstration of normalization,scientific organization for students' practices,as well as formulate handling examination standard and system strictl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physical diagnostics.It gained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physical diagnostics;teaching;physical diagnosis
物理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是各类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医学生能否学好物理诊断学直接关系到进入临床后能否独立地从事工作,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而动手能力大多来自于物理诊断尤其是检体操作部分。因此,检体操作技能是物理诊断教学的重要环节,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对物理诊断学中操作部分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制定了《物理诊断练习及考核手册》,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备课,规范实验课教学 物理诊断学是理论知识与检体技能并重的一门学科,操作技能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是物诊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除了将理论知识讲深讲透以外,更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好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在上实验课前,要求老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观看教学录象以规范自己的动作,提高操作水平。同时也要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把实验课相关的知识都要预习一遍,确实做到心中有数。此外,对年轻教师一律经操作技能岗前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1]。
2 科学组织安排,提高学生操作水平
以往物理诊断的体格检查练习不受重视,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检查手法不规范、定位不准确、程序不严谨,操作不熟练。比如肺活动度叩诊时,叩诊音分辨不清或是肋间隙摸不准以至叩诊部位不准确;心脏听诊时,位置、顺序不准确,不能辨别听诊音等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体格检查操作水平,我中心特别采用了操作课小班教学。在一次理论课完成后紧跟一次小班教学,一般25~30人为一个班。小班课以手法训练为主,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记忆。比如,心脏体格检查上完理论课后90%的学生反映对其内容难于掌握理解。随后,在三个学时的操作课上,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先由各带教老师完整示教并讲解操作手法后,将学生分成2~3人一组进行练习,老师巡视随时发现错误手法后及时纠正,并要求在操作课结束前20分钟进行小结考核。这样让学生思想上有紧迫感,整堂课的时间都能充分利用,学习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结果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率达98%以上。
3 重视示教
教师示教的一举一动、规范的操作演示,对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2]。每次操作前老师要进行示教,要向学生讲清楚本次操作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内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给学生明确的训练目标。例如:在示教基本检查法的叩诊时,双手动作要求左手中指关节要紧贴被叩诊部位,其余四指要微微抬起来,不与体表接触;右手指端叩击左手中指第一指骨,叩诊方向要与叩诊部位垂直;右手叩击后应立即抬起来,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时力度要均匀。为了让学生做好这五个要领,在操作课上督促学生练习,并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随时纠正他们错误的手法,随机抽查学生进行现场操做,让学生之间自己发现错误,这样做不仅使操作的同学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提醒其他的同学,切实做到让每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叩诊手法。课后同学都反映这样的规范的、强化式的练习,确实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触诊也是要求同学们掌握的重点,在示教正确的触诊手法后,尽量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并逐一指导。比如肝脏触诊要求右手四指贴紧腹壁,手指与肋缘平行,在脐下开始触诊,随吸气上移,右手被动抬起来并向前上方加压,呼气时迅速下压。在给学生详细示教讲解以后,老师不仅要手把手教,还要明察秋毫,及时纠错。并且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予以点拨,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对比较差的学生耐心讲解,正确引导,投以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大胆操作,直到学生掌握为之止。这样抓两头带中间,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操作水平迅速提高。在近几年的操作考核中,我们发现同学在叩诊和触诊手法上失分率从原来的80%降到15%。
4 解决难点
心肺听诊是学生反映最为困难的一项练习内容。一是练习的素材少,除了在操作课上听模拟人外,课后无法练习。二是练习的时间少,在练习完其他的操作后,练习听诊的时间就很少了,不能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针对以上问题,我中心引进了一批智能化心肺听诊模拟人,它具有集体教学,学生自学,分组学习,微机考核等多项功能。另外在每个班的操作课上都额外地增加了一次专门的听诊训练,充分的保证了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在训练时,老师先集体教学,把重点的声音配合讲解放给学生听,再由同学根据自己薄弱点有针对性的练习。经过反复的训练,同学们对于常见的呼吸音如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支气管呼吸音等以及心脏杂音如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奔马律、早搏、心律不齐等都能准确辨认了。在刚结束的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诊断期末考核时,60%的同学得了满分。这个比例比传统的教学要高许多。
5 严格制定操作考核标准,规范考核制度。
在物理诊断课结束以后,我们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对学生进行标准化考核[3]。我们在开课前制定出的《物理诊断练习及考核手册》发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的练习,在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采取多站式考核方式,由6位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分别在三个诊断室进行。第一诊室考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检查,满分20分;第二个诊室考胸部检查(包括肺部和心脏),满分40分;第三个诊室考腹部检查和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满分30分。最后在听诊室统一考听诊,满分10分。老师随机出题,学生独立地逐一完成各项操作并回答老师提问,老师分别打分,最后合计总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更贴近临床且对学生和老师都有促进作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使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明显地提高,同时对学生来说,更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练习。
规范化检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参与的教学方法,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教学方法效果显示,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掌握物理诊断操作技能。
【】
[1]赵保民,王九平,王 楠,等.搞好物理诊断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学,2004,(4):46.
[2]陈碧霞.强化体检技能训练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探讨[J].卫生职业,2005.(3):68.
[3]刘文秀,欧阳钦,万学红,等.用标准化患者评估教师的临床技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