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615例臀肌挛缩症远期随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陈忠海 邓泽彦 杨述华   

【关键词】  臀肌挛缩

  摘 要:[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的手术方式,及如何防治并发症并取得更好的疗效。[方法]选取1990年7月~2004年7月行手术的臀肌挛缩症共615例行回顾性随访,男408例,女207例。年龄7~25岁,平均97岁,采用大粗隆上以挛缩带为中心纵切口,“Z”形切断挛缩带,对重症病例松解臀中肌及髋短外旋肌甚至后侧关节囊,对骨盆倾斜病例严重侧的松解范围及程度要大于对侧。术后适当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6 a(6个月~11 a),602例疗效优(979%),11例良(18%),优良率997%,2例经再次手术痊愈。[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采取“Z”形切断术,注意避免损伤神经,胶管负压充分引流并配合术后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键词:臀肌挛缩; 治疗;疗效

  臀肌挛缩症是骨科较常见的疾病,根据臀部肌注史、“外八字”步态、臀部条索状硬物、并膝下蹲试验、端坐位双大腿交叉试验(翘二郎腿)、Obers征等,诊断不难〔1〕。进行没有并发症的手术治疗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990年7月~2004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615例臀肌挛缩症作了系统的回顾性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5例,其中有1990年前术后复发的2例;男408例,女207例。年龄7~25岁,平均97岁,大于14岁者51例;合并肢体不等长者101例。均为双侧;病程4~21 a,髋关节X线片无明显骨性改变。参照余希临〔2〕等的标准,轻度138例,中度376例,重度101例,均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取大粗隆上以挛缩带为中心纵向切口,皮下潜行分离,“Z”形切断挛缩带,对重症病例,尚需松解臀中小肌及髋短外旋肌,甚至髋关节后侧关节囊。对有骨盆倾斜者,先行挛缩纤维切断。术中彻底松解直至极度内收内旋位屈髋时无弹响,屈髋大于130°,内收大于20°。术中注意保护坐骨神经,术后早期置橡皮片引流,后期改用负压引流,局部棉垫绷带适当加压包扎,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宽布带保持双膝并拢,48 h拔引流,床上行双下肢交叉锻炼,1周后行站立内收摆髋,直线行走,12 d切口拆线,行屈髋下蹲等锻炼。

  13 并发症

  本组术后出现切口浆液性渗出23例,经换药痊愈;切口血肿3例,经切口撑开排血换药即愈;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11侧,遗留神经支配区麻木,无坐骨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个月~11 a,平均6 a,结果见表1。表1 疗效评价标准及结果(略)
                                                   
  随访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2、3 a又出现弹响,均为1990年前重度病例,主要是早期手术松解不够彻底,经再次手术痊愈。

  3 讨论

  31 本病因虽有多种〔3、4〕,但臀肌反复多次注射药物为主要病因已得到公认〔5、6〕。本组病例均有臀肌注射史。作者还发现本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常出现一个患者治愈后,该地区就有类似患者前来求治。另外,每个患者术后切口处都有明显瘢痕形成,作者认为本病发生与患者瘢痕体质有关。

  32 手术切口通常有小切口、直切口、“S”形大切口及股骨大转子后2 cm弧形切口。作者体会针对挛缩程度不同,每种切口都能达到理想的松解效果,轻症病例小切口即可,而对重症病例则不能一味追求小切口,其原则是切口能充分显露,彻底松解,减少出血,避免副损伤,兼顾美观。

  33 手术方式各家不一,作者早期曾行“Z”形延长术,中期行“Z”形切断术,重症病例松解臀中、小肌,甚至臀大肌股骨止点。随访病例中髋外展、后伸肌力无改变,步态正常,由此作者认为,绝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行“Z”形延长,只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术中丧失的肌力均能得到恢复,可能与松解后瘢痕再连接有关。
  
  34  本组术后并发症中出现最多的是浆液性渗出,共23例,占4%,渗出物细菌培养(-)。作者分析是因挛缩组织松解后断端回缩遗留死腔,局部积血所致。后期改橡皮片引流为胶管负压引流,既减轻了因渗血较多而频繁更换敷料的痛苦,又减轻了浆液性渗出的发生。对重症病例,挛缩组织松解后遗留较大空腔者,采用臀大肌肌瓣填塞法消灭空腔,收到了较好效果。坐骨神经损伤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作者认为只要熟悉解剖,视野清晰,重点部位精细操作(血管钳分束挑起挛缩组织,逐步切断),当能避免。而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常被忽视。本组11例11侧。其原因是松解前侧阔筋膜时组织剪误伤。作者认为在剪前侧阔筋膜时组织剪弯侧向上,尽量在皮下潜行至髂前上棘稍上侧,可避免其发生。

  35 手术疗效取决于术中的彻底松解及术后积极的功能锻炼,因此应将功能锻炼置于与手术同等重要的地位,术前即应向患者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采用术后48 h床上行双下肢交叉锻炼,术后1周站立内收摆髋、走直线锻炼。12 d拆线后行屈髋下蹲锻炼,较为合理。锻炼必须循序渐进。本组出现3例切口血肿,都是因早期突然用力屈髋而引起。锻炼需坚持1个月以上,一般3~6个月步态可恢复正常。

  

  〔1〕沈品泉,汪启,等.臀肌挛缩症诊治进展[J].矫形外科杂志,1999,6(3):229.

  〔2〕余希临,刘波,沈生涛,等.儿童臀肌挛缩评分标准的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4)302.

  〔3〕Peiro A,et al.Gluteal fibrosis[J].J Bone Joint Surg(Am),1985,57:987.

  〔4〕 Youg_Shung ShenAbduction contracture of the hip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Br),1975,57:463.

  〔5〕 De Valderama JAFA cause of limited flexion and adduction of the hip in children,in 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J Bone Joint Surg(Br),1970,52:179.

  〔6〕 Duran SH,et al.Fibrosis of the gluteal muscles[J].J Bone Joint Surg(Am),1974,56: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