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疗体制变革过程中外科临床见习教改的体会
作者:范文涛 雷三林 李清龙 何爱咏
[关键词] 外科;临床见习;医疗体制
随着医疗体制变革和学生扩招政策的实施,传统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缓解医疗和教学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保证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作者在外科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如下。
1 医疗与临床见习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与教学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因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生不能左右患者的决定,而是一名“服务人员”,即患者交付医疗费用,就应该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让患者参与教学就可能会被看成是一种额外的付出而遭拒绝。因此,愿意配合教学的病人越来越少;其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促使医院各科室加强了对病历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从而使带教老师难以获得典型病例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就更难目睹记载了病人最真实资料的病历,更无从谈及翻阅高年级实习同学的病历以提高自己;再次,医院出于住院时间、周转率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考虑,即使遇有典型体征的病人,亦不可能为了教学而延长住院几天。与此同时,因院校扩招,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数量猛增,而住院病人量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教学所需病例量的增长,有些主管医生因担心过重的教学任务影响病人恢复而拒绝配合。
2 传统临床见习示教模式存在弊端
所谓传统临床见习示教模式是指以讲授理论为主,每周辅以一定学时的病房见习,以笔试成绩作为学习评估的主要手段。虽带教老师在见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寻找适合病例,进行示范教学,但这种见习模式仍存在许多弊端。如在示教过程中,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到综合分析、判断及原则的制定,均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使学生无法进入“医生”角色,不能主动思维,无法体现独立见解,当真正面对病人时,往往显得手足失措、无所适丛,表现为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对采集到的临床资料亦无法做出正确的临床分析。此外,该模式无法解决学生多而病种匮乏的矛盾。
3 外科临床见习教改的尝试
3.1 训练学生采集病史的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从正确、全面采集病史资料开始的。为了训练学生采集病史的能力,我们事先准备好大量不同的病史,教师自己模拟病人症状,由学生分组进行病史询问,再由教师分别指出询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采集病史的临床思维能力,又可以弥补因缺乏典型病例而无法完成临床示教的缺憾。
3.2 训练学生临床分析和判断能力
当学生对讲授疾病的相关症状特点有所了解后,围绕典型病例,组织学生分析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及方案,使学生处于一种“临诊状态”,以训练学生的临床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在讲解典型病例过程中,强调通过病例提出问题,再利用问题导出授课内容,在授课中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注重联系前后各章节内容,如在讲解胃十二指肠疾病时,可将溃疡病穿孔与继发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结合起来讲解,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将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如将乳腺癌病人的橘皮样外观、恶病质病人的舟状腹、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各种胃肠道疾病的X线表现,各种肝脏、胰腺疾病的特征性CT改变等制作成集音、像为一体的课件进行讲解,既能使讲授的内容简单化、知识容量扩大化和理解客观化,又能弥补因缺乏典型病例而导致典型体征和临床资料不足的缺憾。此外,我们将授课教室与手术室直接接通,现场直播手术室中医生洗手、穿衣、消毒等过程,将手术操作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解决了高难度手术及新医疗设备的操作示教问题,又能结合术中操作者的手法,详细讲解手术的步骤和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4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临床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所讲疾病具有初步的临床认识后,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每次询问病史、完成体检以一名同学为主,其他同学为辅。收集临床资料后,由主要询问者汇报患者的病史、体检资料、初步诊断以及尚需进行的检查、诊疗原则和治疗方案。教师作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整个过程,并通过病例讨论诱导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最后由教师各个小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问题,并集中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