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谭宗池 张兴 庞德春 范海鸥 邓伟 李锋

【摘要】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肛门直肠手术患者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分别采用0.75%布比卡因(B组)和0.75%罗哌卡因(L组)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 B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率明显高于L组,感觉阻滞时间L组明显长于B组。结论 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虽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长效性,但麻醉效果略逊于0.75%布比卡因。

【关键词】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肛门直肠手术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以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感觉运动分离等特性倍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我们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并与布比卡因进行临床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肛门直肠部位手术患者共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7~83岁,平均(43.6±13.2)岁,其中混合痔32例,肛瘘16例,肛裂3例,直肠黏膜脱垂5例,直肠下段息肉4例。手术时间20~80 min。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B组为0.75%布比卡因2 mL,而L组为0.75%罗哌卡因1.8 mL+50%葡萄糖0.2 mL,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等无显著性差异。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 mg和鲁米那0.1 g,入室后开放一条上肢静脉,静脉留置针规格为16 G,蛛网膜下腔阻滞注入局部麻醉药前输入林格氏液300~500 mL。两组患者均取坐位施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两组患者均采用L3?4间隙进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25号针内针,见脑脊液后注入局部麻醉药(速度均为0.10 mL/s),B组患者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而L组患者注入0.75%罗哌卡因1.8 mL+50%葡萄糖0.2 mL,两组患者均需静坐20 min后让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固定后取截石位或折刀位施行肛门或直肠手术。监测SpO2、MAP、ECG,记录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如血压和心率超过基础值±20%应及时处理。

    1.3  麻醉效果观察与评定  麻醉质量痛觉评估分3级:不痛——无需辅助镇痛药。胀痛——患者需用镇痛药方能施行手术。剧痛——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肛门括约肌松弛评价,由术者操作感觉,分不松、较松和很松3级。记录两组的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分析,麻醉效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比较用差值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麻醉质量评估计数资料采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两组患者的麻醉质量比较,痛苦评估上两组间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肌松评估上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比较表2  两组患者麻醉质量评估注:与L组比较,*χ2=7.0673,P=0.0079;**χ2=10.1528,P=0.0014

    3  讨  论

    罗哌卡因脂溶性小,蛛网膜下腔注药后,脊神经前后根及脊髓吸收缓慢,对神经纤维的阻滞起效慢,因此完善的麻醉作用较布比卡因出现迟[1],有利于机体充分代偿,同时罗哌卡因具有血管收缩作用,可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延长作用时间,这与我们临床观察结果相一致;同时罗哌卡因经脊髓血管或经由突出于硬膜且与大脑静脉窦内皮相接触的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管,产生血管收缩效应,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有利于维持血压稳定。由于对运动神经阻滞较轻,下肢保持一定的张力,有利于静脉回流,对回心血量影响也较轻,麻醉后循环系统较稳定[2]。

    我们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于肛门直肠手术,患者取坐位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麻药,静坐20 min,麻醉平面固定后才取截石位或折刀位,避免了蛛网膜下腔广泛阻滞。郭艳辉等的犬实验提示,1.0%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给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脊髓损伤;而0.5%罗哌卡因则无脊髓损伤之迹象,可以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3]。续飞等的家兔实验则提示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给药可造成髓鞘损伤[4]。而李建玉等[5]认为,低浓度(0.75%以下),小剂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安全的,对肌松要求不高的下肢,会阴部位的手术以及对合并心脏病,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尤为适用。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低,麻醉效果痛觉评估和肌松评估均能满足手术要求,具有独特优势,值得在临床麻醉中推广应用。

 

【】
  [1] 江南,黄文起,肖亮灿,等.腰—硬联合麻醉时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3):623?624.

[2] 徐旭忠,余微萍,金胜成,等.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2,32(4):224?226.

[3] 郭艳辉,王俊科,许国忠,等.罗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实验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1):42?45.

[4] 续飞,修培宏,高尔,等.蛛网膜下隙应用罗比卡因对家兔脊髓和脊神经根的毒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776?778.

[5] 李建玉,吴新文,颜志伟,等.0.75%罗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