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王尧杰 王雷 杜季梅 王宪浩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随着幽门螺杆菌(Hp)根除中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菌株已较为普遍。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胃镜活检标本进行Hp分离培养,并进行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鉴定,旨在为本地区抗Hp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因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本院接受胃镜检查、尿素酶快速试验阳性,并在温州地区生活的患者230例,其中男149例,女81例;年龄17~72岁;慢性浅表性胃炎121例、胃溃疡34例、十二指肠溃疡57例、复合性溃疡7例、胃癌11例。

  1.2  方法 

  (1) 采集胃黏膜:每位入选患者于胃窦部采取黏膜3块及病变部位黏膜数块;(2) 快速尿素酶试验:取活检胃窦黏膜一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3) 组织病理检查:取活检胃窦黏膜一块及病变部位黏膜行组织病理检查,黏膜切片后同时行HE染色和改良Gremsa染色,分别用于病理诊断和Hp检查;(4) 菌株分离培养:将活检胃窦黏膜一块在无菌条件下制成匀浆后接种于Hp选择培养基上,37℃微氧环境(含5%的O2、15%的CO2、85%的N2)培养5d后观察分离效果,菌株鉴定阳性者进行传代扩菌;(5) 菌株鉴定:菌落呈透明、针尖样,Gremsa染色为阴性,形态弧形、S状弯曲或海鸥状,尿素酶、触酶及氧化酶试验均阳性者确定为Hp菌;(6) 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ner药敏纸片法对培养出的Hp行甲硝唑、奥硝唑、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敏感性试验,结果判定参照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制定的标准[1]。

  1.3  统计学处理
 
  同类药物耐药率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黏膜组织病理及细菌培养结果 

  2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胃黏膜组织学检查Hp阳性208例,分离培养出Hp菌97株,阳性率为42.16%见表1。表1  温州地区2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胃黏膜Hp检测结果(略)

  2.2  97株Hp耐药性分析结果 

  对甲硝唑耐药46株(47.42%),对奥硝唑耐药39株(40.2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1.03);对克拉霉素耐药9株(9.28%),对阿奇霉素耐药16株(16.4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2.25);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31.96%、28.87%、5.15%、3.09%;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混合耐药7株(7.22%);对甲硝唑和奥硝唑同时耐药32株,对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同时耐药7株。 


 
  3  讨论

  3.1  Hp的耐药情况 

  体外药物试验中,Hp对50~60种抗生素敏感,然而体内证实真正敏感的抗生素只有甲硝唑、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等[2]。其中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是目前推荐根除Hp的二联或三联方案中主要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在人群中的广泛应用,Hp的耐药日趋严重,且不同地区 Hp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同。北京、西安、广东、石家庄、沈阳地区Hp耐药性的研究显示[1~5]:甲硝唑分别为40.9%、81.08%、56.67%、92.73%、40.0%,克拉霉素分别为15.7%、35.14%、6.67%、9.09%、23.3%,阿莫西林分别为2.04%、5.41%、0、0、0;石家庄Hp对阿奇霉素、奥硝唑的耐药率为45.45%、85.45%;北京地区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混合耐药率为13.2%。本资料中97株Hp中甲硝唑、奥硝唑、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的耐药株分别为47.42%、40.21%、9.28%、16.49%、31.96%、28.87%、7.22%、3.09% ,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混合耐药率7.22%。Hp对甲硝唑和奥硝唑、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同类间耐药性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同类药物间可交叉耐药,相互间不能代替来提高根除Hp疗效。

  3.2  Hp的耐药性产生机制 

  目前仍在不断研究中,现已明确多数Hp耐药性的产生与Hp在抗生素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有关[6]。如Hp对克拉霉素耐药性与其23S rRNA基因序列两处点突变有关(A2144G、A2143G);Hp对硝基咪唑类抗生素耐药性与其rdxA、frxA、fdxB基因突变等有关; Hp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是由于DNA螺旋酶编码基因gyrA的改变。阿莫西林耐药与PBP1基因的青霉素结合位点区突变有关,而酮戊二酸氧化还原酶功能缺陷可能导致其对呋喃唑酮耐药。还发现Hp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和频率有关,小剂量抗生素可能会诱导Hp球形变异。在根除Hp治疗过程中如果抗生素剂量不够或疗程不足,不能一次根除Hp,将可能增加耐药株的产生甚至变异株的出现。

  3.3  Hp耐药性的防治对策 

  Hp对抗生素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常导致临床治疗失败。为了减少Hp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7]: (1)联合用药,在Hp对甲硝唑耐药率<40%的地区应优先选择PPI联合甲硝唑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PPsCM),甲硝唑耐药率>40%的地区应优先选择PPI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PPsCA)方案作为一线方案;(2)避免使用对Hp耐药的抗生素,有条件时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3)治疗规范化,普及和推广正规的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剂量和疗程;(4)寻找新的不易产生耐药的抗生素;(5)努力研制和开发Hp疫苗;(6)严格掌握Hp根除治疗的适应证;(7)加强基层医生对Hp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更新,积极推广分子技术在Hp耐药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指导病人的具体治疗和耐药性评价;(8)应定期监测Hp耐药性。

【】
    1 刘改芳,徐华州. 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研究. 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30~131.

  2 成虹,胡伏莲. 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54~2757.

  3 姚创利,朱建伟. 2005年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90~3591.

  4 彭仲生,胡品津. 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的调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18(5):114.

  5 郝庆,李岩. 沈阳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4):480~481.

  6 胡伟国,杨锦红. 温州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儿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调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11):1009~1010.

  7 成虹,胡伏莲,李江.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对其根除治疗影响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79~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