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性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旭明 程普新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正常的血液流变学是维持各器官组织正常血流灌注、保证其代谢活动的重要条件。临床上血液流变性变化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如冠心病、红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除了与免疫异常、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外,血液流变性异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作者检测SLE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通过与正常人及患者治疗后相比较,以探讨血液流变学与SLE的关系及其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SLE患者36例,其中男1例,女35例,年龄20~56岁,平均(34±11.5)岁,体重47~74kg,平均(55±8)kg,均符合美国风湿协会1997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中活动期标准[1]。正常对照组: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7.5)岁,体重50~72kg,平均(56±8.9)kg。两组对象性别、年龄、体重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采血:清晨空腹、24h禁食脂肪性食物条件下采血6ml,肝素抗凝,4h内测定。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各采血一次。(2)指标检测:MDK-3200AT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分析仪预热后,将全血样品置入吸样管处,测定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将部分血浆样品置入吸样管处测定血浆黏度,部分全血样品置入测试管测血沉和压积,剩余的血浆测定纤维蛋白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血液流变学各检测指标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经有效治疗后,一些参数(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略)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ΔP<0.05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和变形的一门学科[2],随着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关注其与疾病发生和的关系。本文分析对比35例SLE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发现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等各参数均高于正常,这与 鲍晓辉[3]、王淑美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而经有效治疗后,一些参数与治疗前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各指标趋向正常。

    全血高切黏度高、红细胞刚性指数高,说明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差,而低切黏度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电泳时间增长,说明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浆黏度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提高了患者血浆黏度。

    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强,而变形能力差,说明红细胞膜受损伤后容易聚集,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使得血液呈高黏状态,流动性差,会造成微循环障碍,是导致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5]。

    SLE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确切的机制尚未明确,作者的观点与Ernst等[6]的观点相似,认为是因为患者血浆中大分子蛋白可能吸附在红细胞表面,这是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的原因之一。有关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SLE患者在通过有效治疗后,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各项指标趋向正常。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变化与SLE病情相关,对疾病诊断、疗效观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1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 第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80.

  2 胡金麟,殷宗建,丛玉隆.全血黏度测量的质量控制.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300~301.

  3 鲍晓辉,叶诚焯,赵明三,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淤血证病理探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7):660~661.

  4 王淑美,李荣享,张文亮,等.滋肾活血凉斑方加火把花根片对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临床康复,2006,10(7):90~92.

  5 顾可粱.血液流变学问题解答.临床检验杂志,1999,l7(4):247~248.

  6 Ernst E , Hein A , Meurer M , et al. Blood rheology in lupus erythematosus. Ann Rheum Dis , 1991 , 50 :71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