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泽忠 吴梁安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主要反映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异常。是否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目前报道结论不一致。由于女性性激素水平受月经周期的影响,作者研究男性抑郁症患者性激素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抑郁症组为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心身科住院男性患者30例,均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由两名主治医师同时诊断。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疾患及其他精神疾患,入选时至少2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年龄18~69岁。对照组为健康男性体检者,无躯体疾病和内分泌疾病30例,年龄19~65岁。

  1.2  方法  (1)抑郁症组在前及治疗后8周末各采血一次;对照组采血一次。分别于晨6:00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离心取血清,置-70℃冰箱内待测。由两名检验科主管技师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水平,试剂盒由宁波海尔施公司提供。(2)量表评定:由2名主治医师对抑郁症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取两者平均值。(3)治疗药物:抑郁症组均单用万拉法新治疗,剂量为75~200mg/d,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必要时可合并苯二氮卓类药。(4)分析方法:比较抑郁症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T、PRO、FSH、 LH、PRL、E2水平的差异及抑郁症组治疗前后上述激素水平的变化。对抑郁症组治疗前上述激素水平与SCL-90量表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测得数据均以(x±s)表示,用SPSS 10.0软件,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抑郁症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见表2。抑郁症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见表3。抑郁症组治疗前性激素与量表分相关分析见表4。男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FSH与强迫症状、恐怖因子分成正相关,LH与人际关系因子分成正相关。

  表1  抑郁症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x±s) 略

  表2  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x±s) 略

  表3  抑郁症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x±s) 略

  表4  抑郁症组治疗前性激素与量表分相关分析 略

  3  讨论
 
  目前,有关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集中在生化机制方面,主要有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前者主要是生物胺假说,即5-羟色胺(5-HT)能低下假说、去甲肾上腺素(NE)能低下假说和多巴胺能低下假说。后者主要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动过度、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活动异常[1]。近年来在杏仁核、海马、蓝斑、中缝核、扣带回等多个脑区都已检出了E2、PRO、T受体[2],同时发现大脑也可以分泌性激素,它们与大脑的功能和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4]。男性抑郁症患者性功能减退,是否存在T水平的降低?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有没有改变?

  本结果显示:男性抑郁症患者E2水平低于正常人,而T、PRO、FSH、LH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这与张迎黎[5]的报道一致;而与熊光润[6]的报道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大小有关。抑郁症患者虽然存在性功能减退,但是T水平并不低于正常人。雌激素能降低5-HT回收位点和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从而增加5-HT能神经传导和NE传导。雌激素在某种程度上拟5-HT能和NE能。而抑郁症症患者E2水平低于正常人,从而降低5-HT能神经传导和NE传导,与抑郁症5-HT能低下和NE能低下假说相一致。男性抑郁症患者后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仍低于正常人。这可能是由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需要在抑郁症状好转后更长一段时间未恢复正常,或者是抑郁症患者病前的基础E2水平原本就低于正常,而成为抑郁症的易感因素之一,这还有待于前瞻性研究结果的进一步确认。治疗后PR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正常人。PRO提高MAO活性,增加单胺分解,抑制单胺能神经传导,加上PRO破坏突触效应,故引起心境不稳,长期暴露于PRO,能下调5-HT1和上调5-HT2受体功能,引发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后PRO水平降低,从而减少PRO这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抑郁症状。故PRO水平的降低是否作为抑郁症治疗有效果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1 沈渔主编.精神病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8.

  2 Joffe H, Cohen LS. Estrogen, serotonin and mood disturbance: where in the therapeutic bridge? Bio Psychiatry,1998,44: (9):798~811.

  3 CFink G, Sumner BE, McQueen JK, et al. Sex steroid control of mood, mental state and memory.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8,25 (10):764~775.

  4 Honjo H, Kikuch N, Hosoda T. Alzheimer's disease and estrogen.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1,76 (1-5):227~230.

  5 张迎黎,贾福军.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特征的关系.上海精神医学,2003,15(4):222~224.

  6 熊光润,潘峰.万拉法新对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影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6):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