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可疑阳性急诊麻醉1例报道
【关键词】 急诊麻醉
随着艾滋病(AIDS)感染者的增多,医务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在HIV/AIDS患者的医疗护理中,职业暴露是威胁医务人员健康安全的严峻问题。作者通过1例HIV可疑阳性患者急诊手术麻醉处理,麻醉人员如何避免HIV/AIDS职业暴露的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30岁。2006年7月8日急诊行异位妊娠剖腹探查术。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术前评估分级:急诊Ⅰ级(ASA:EI),梅毒抗体阳性、HIV可疑阳性。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常规诱导麻醉,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6d出院。
1.2 方法
(1)自我防护措施:①常规更换手术室衣帽鞋裤;②加穿一次性手术隔离衣,鞋套,戴双层手套;③戴防护眼罩;④硬麻使用一次性穿刺包,使用完毕的穿刺针放入指定的医疗废物贮存器;⑤气管内插管时使用避孕套作为咽喉镜片及镜柄的保护套[1]。(2)对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的处理:①患者的血液、小便放入专用标志醒目的容器内,术毕向容器内加入0.5%过氧乙酸浸泡30min后倒入便池;②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痰液物的敷料、棉球、纱布、一次性硬麻穿刺包、气管导管、螺纹管、钠石灰、呼吸皮囊放入防漏袋内,术毕向袋内喷洒0.5%过氧乙酸密封消毒1h后送焚烧炉焚烧处理。(3)对麻醉医师职业暴露的处理:①暴露后伤口的处理: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 0.2%~0.5%过氧已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暴露的粘膜应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②暴露后的药物预防:AZT(叠氮胸昔)是唯一已被证明可以减少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药物。(4)非一次性麻醉用具处理: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钠石灰罐术毕用2%戊二醛涂沫,并用清水抹净,然后与手术室一同紫外线照射消毒处理。
2 结果
本例5d后确诊为HIV感染患者。参加本例患者麻醉操作和管理人员术后6个月内多次复查,均未HIV感染。
3 讨论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对HIV感染后的处理是100%有效的,因此必须认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切不可马虎大意,也不必惊惶失措,不敢接触患者。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职业性接触HIV危险的预防应对措施、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化的麻醉操作管理等都是预防HIV感染的有效重要手段。
HIV存在于感染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2]。对于麻醉师来说,手术室工作特殊,如:接触大量的医疗锐器、血液污染、患者化验结果有时也存在着不可靠因素、甚至有时急诊患者根本毫无化验结果等。在这些潜在的风险面前,麻醉医师在进行任何操作时都应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凡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及其分泌物时必须戴防护眼罩,手和皮肤有伤口时除认真包扎伤口外必须戴双层手套。一般认为戴单层手套后被血液污染的机会可减少80%,戴双层手套则可使穿透里层的危险性又减少50%[3]。连硬穿刺操作增加了职业暴露机会,对于HIV可疑阳性的患者应采用简单有效的麻醉方法,尽量减少器械用具数量,以缩小污染范围[4],最大限度地阻断HIV的医源性传播。一旦被AIDS/HIV患者血液和分泌物污染的锐器损伤皮肤时,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使之出血,以尽可能排出含HIV的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并预防性用药,最好在接触AIDS/HIV患者后1~2h内就开始快速、积极地实施接触后预防用药。HIV感染后,一般在6~12周发生血清转换,最长不超过6个月。暴露后的检测(0周)主要是排除暴露前是否已经感染,所以抗-HIV抗体监测应在暴露发生后0、6、12周和6个月进行。随着HIV/AIDS患者接受麻醉操作机会的逐渐增多,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均应重视手术患者的HIV检查,HIV/AIDS患者麻醉手术操作过程中的自我防护和被暴露后的针对性预防性等,从而将麻醉医师在围麻醉期HIV/AIDS职业暴露致医源性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
1 王冬青.介绍一种麻醉咽喉镜片保护方法.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4):227.
2 孙树梅,汪能平.加强艾滋病防治的重大意义.新医学,2006,37(1):8.
3 王俊科,王友多,王凤学,等译.临床麻醉手册. 第5版. 沈阳:辽宁出版社,1999.87~88.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