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干预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 c-反应蛋白 NF-KB变化的研究
【关键词】 调脂干预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浆内皮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总称,近期研究认为是一种炎症疾病,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异常在ACS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辛伐他汀调脂干预,观察ACS患者LDL、TC、TG水平,血浆内皮素、CRP浓度变化和NF-KB的活性变化,探讨ACS患者内皮素、CRP、NF-KB的致病作用机制,以及调脂干预对其产生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确诊为ACS患者48例,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39~75岁,平均(60.26±10.35)岁;UAP 17例,Non-ST8例,ST 23例。已除外近1个月内服用过降脂药物及维生素E等抗氧化类药物者,或伴有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风湿性疾病、脑卒中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高热及应用炎症抑制剂如非固醇类、消炎镇痛类、类固醇类和鸦片类药者。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2~75岁,平均(62.34±10.25)岁。ACS 组年龄、血压、吸烟、体重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
1.2 方法 4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用辛伐他汀调脂干预。两组均于入院后第2天和治疗后30d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备用。
1.3 观察指标测定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采用ELISA法检测NF-KB活性,用日立7600测定LDL、TC、TG。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Dneway ANOVA法,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前,ACS患者内皮素、CRP水平和NF-KB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DL、TC、TG含量呈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ACS患者治疗后,治疗组内皮素、CRP及LDL、TC、TG比常规组明显下降(P<0.01),NF-KB活性明显下降(P<0.01),见表2。
表1 治疗前各组观察指标值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ACS患者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值比较(略)
3 讨论
ACS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微血管舒缩功能的紊乱,当内皮细胞受到严重刺激如损伤,凝血和高胆固醇血症等时,内皮素分泌增加[1],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导致冠状动脉的微小血管异常收缩,不仅可导致冠状动脉腔的堵塞,而且可引起心肌缺血性改变,同样,应用内皮素抗体可以保护动物的实验性心肌梗死[2]。冠状动脉在斑块形成过程中有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在斑块的不稳定和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CRP可作为反映粥样斑块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上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CRP>10mg/L时,预示再次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危险增加[4];LDL、TC和TG浓度的增加,可以启动细胞内的转录因子NF-KB,而NF-KB是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即早基因的表达调控关键因子之一,能在转录水平上激活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如IL-6、TNF-a等);多种细胞因子能促进单核/巨噬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及SMC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后者可特异性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斑块的纤维帽,导致ACS斑块的破裂[5]。
本研究表明,ACS患者内皮素,CRP、LDL、TC、TG、NF-KB活性明显升高,提示ACS患者存在急性期反应,在LDL、TC、TG升高的刺激下,启动NF-KB(NF-KB活性明显升高),促发急性炎症反应(CRP升高),同时存在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素升高),并由此推断,可能存在一个恶性循环链:脂质过氧化、内皮细胞失功能、冠脉血管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机体的应激反应,CRP大量生成并通过始动或加重上述病理机制,导致了ACS的形成,可能是ACS的关键致病因素。
调脂干预可使急性冠脉事件和病死率下降30%~42%[6]。其机制,主要是调节脂蛋白酶的胆固醇水解酶的分泌水平和活性,从而加速摄入低密度脂蛋白降解和胆固醇的酶化作用[7],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消退,炎症反应减弱[8],而LDL的同步下降,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也下降,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微血管的舒缩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辛伐他汀1个月后,ACS患者血脂水平下降的同时,内皮素、CRP水平、NF-KB活性显著下降,LDL水平同步下降,说明通过辛伐他汀的调脂干预,能够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少ACS的发生。
【】
1 Lerman A, Webster MW, Chesebro J H. et al. Circulating and tissue endothelin Immunoreactivity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igs. Circulation, 1993, 88:2923~2928.
2 Watanabe H, Niwa M, Yamishita K, et al. Endothelin in myocardial infaction. Nature, 1990, 334:114.
3 Vander wal. AC, Becer AE, Van der Loos CM, et al. Site of intimal rupture or erosion of thrombosed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s characterized by inflammatory process irrespective of the dominant plaque morphology, Circulation, 1994,89:36~44.
4 Pearson TA, Men SAPPH GA, Alexander RW,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pplication to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ce :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3,107:499~511.
5 Darvies MJ,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lloproteinases, and plaque stability . Circulation, 1998, 97:2382~2383.
6 Roberts WC. Effects of lipid lowering on coronary plaques and coronary events. Am J Cardiol, 1997, 80(8B) :8~9.
7 杨胜利,刘惠亮,何作云. 炎症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9):57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