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螺旋CT的表现和诊断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陈海波 郑丽民 赵顺标  

胃癌的发病率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病死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的首位[1]。长期以来,钡餐和胃镜检查在胃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固有的缺点,而不能对胃壁和胃腔外的病变情况作出有效的判断。高分辨螺旋CT的应用为胃肠道尤其是胃的检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文收集我院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3例胃癌,探讨螺旋CT在胃癌诊断方面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本院进行13例螺旋CT检查。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1.5岁。胃窦癌9例;胃体癌3例;贲门癌1例。病理证实印戒细胞癌1例;腺癌4例;溃疡型腺癌5例;糜烂型腺癌1例;糜烂型黏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NX/i多排螺旋CT。扫描条件120kV、250mA,层厚3~7mm,螺距3~7mm。患者均禁食4h以上,扫描前口服温开水800~1000ml。取仰卧位、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左膈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对病灶区行常规3~5mm薄层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碘必乐85~100ml,注射速率2.5~3ml/s,经肘静脉注射后50~60s扫描。

  1.2  CT表现 

  全部病例均见胃壁增厚,其中1例表现为胃窦部胃壁环形增厚并幽门狭窄;6例见肿块形成,占46.2%,1例肿块向胃腔外生长,占7.7%,4例肿块向胃腔内生长,占30.8%; 2例伴有溃疡,占15.4%;明确周围侵犯和(或)转移3例,占23.1%;其中1例胃体部胃癌,可见明确的周围侵犯,肝脏、腹膜后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该患者同时行胸部CT检查),1例胃窦癌直接侵犯肝门部、十二指肠上部和降部,1例胃窦癌直接侵犯胰腺并胃小弯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异常强化,部分病灶强化不均匀,病灶强化CT值上升均>27Hu。

  2  讨论

  2.1  胃部扫描前准备 

  行胃部CT检查的患者,除急腹症外,均要求禁食4h以上,作者查阅的资料均支持这一观点。对于扫描前口服对比剂的选择,有的使用高密度对比剂,如2%~3%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钡剂混悬液;有的使用水对比剂;还有少数使用脂肪密度对比剂或者气体密度对比剂。作者认为,水对比剂更适合用于胃癌的CT检查。水对比剂用于空腔脏器检查的优越性,在膀胱CT检查中得以应用和证实。水对比剂廉价,特别是配制成饮料,易被患者接受。水对比剂没有高密度对比剂的线束状伪影,能与胃壁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而使胃壁显示良好,有利于对病灶检出和细节的显示。常规口服水对比剂800~1000ml,使胃充分充盈扩张。服时应避免吞入气体,以避免气体伪影产生。

  2.2  胃的正常CT表现 

  正常胃壁组织学上可分为4层。常规CT胃壁多显示为单层结构,而螺旋CT增强扫描正常胃壁多呈2~3层结构,内侧强化明显为粘膜层,中层不强化为粘膜下层,外层略高密度带为浆肌层。在胃腔充分充盈的CT图像上,胃壁厚度均匀、约2~3mm,贲门部和胃窦部胃壁稍厚可达4~5mm,但不超过6mm,否则视为异常[2,3]。但由于胃的收缩或胃腔未充分充盈时,胃壁也可增厚,甚至厚度可达10mm或以上[4]。所以行胃CT检查前,扫描前准备尤为重要。

  2.3  胃癌的螺旋CT表现 

  胃壁的弥漫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在胃腔扩张良好的情况下,胃壁厚度超过6mm应认为存在胃壁增厚。胃癌造成的胃壁增厚可以呈局限性,或者环状,有肿块形成,并向胃腔内生长,也可向胃腔外生长(图1);或者向腔内、腔外生长;也可呈弥漫性,如皮革胃浸润。本组中病变区胃壁增厚均>10mm。

    胃壁的多层结构破坏。早期胃癌的CT诊断较难,胃壁多层结构的破坏是早期胃癌的重要征象;通过对胃壁多层结构的观察,估计病变在胃壁浸润的深度。文献报道,若胃壁增厚超过10mm,59%的病例可见多层结构的破坏,而96%的进展期胃癌有三层结构的破坏[5]。

    局部胃壁的异常强化。当肿瘤侵犯胃壁时肿瘤血管增多、迂曲扩张,故胃癌病灶多强化明显。本组中病变区胃壁均有明显不规则异常强化,CT值上升均在27Hu以上,部分病灶内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灶。

    胃腔的狭窄或扩张。胃壁的不规则弥漫性增厚而导致胃腔扩大;或因皮革胃胃壁僵硬,扩张受限致胃腔狭窄,典型者可呈“鼠尾征”。胃窦部病变引起幽门狭窄,因梗阻而扩张,本组中有1例患者可见此征象。

    病变侵犯浆膜面或周围腹腔脏器。病变区胃壁浆膜面毛糙,或突出正常轮廓外,致浆膜面边缘不规则,胃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提示肿瘤已经突破胃壁浆膜层。报道[6,7],当胃壁增厚超过20mm时,应考虑胃壁全层受累,且多数病例伴有浆膜层突破或胃周浸润。病变与周围脏器间的正常间隙消失,脏器相应部位密度或强化方式改变,提示肿瘤已直接侵犯该脏器。在胃的邻近器官中,大网膜受累最常见,其次是胰腺,然后是肝脏、食管下段、横结肠和十二指肠等[8]。本组中有3例可见病灶突破浆膜面直接侵犯周围脏器(图2)。淋巴转移是胃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原因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9]。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尚有一定局限性,因为CT不能区分良性增大的淋巴结和含有转移的淋巴结。有学者认为以下两点在判断淋巴结转移方面非常重要:(1)成组成块肿大的淋巴结为转移病变者占96%,而单发肿大淋巴结为转移病变者仅占48%;(2)增强扫描后,在呈结节状强化的淋巴结中,82%为正常强化的淋巴结,而未增强的淋巴结则提示其为转移组织所取代[10]。胃癌的远处脏器转移中,肝脏转移最常见,其次为肺、肾上腺、肾脏、胰腺等。本组中2例发现明确淋巴结转移,1例发现肝脏转移(图3)。部分胃癌肿块的表面可以出现溃疡,虽然CT图像对溃疡的显示率不及钡餐或胃镜检查,但CT图像可十分准确的判断溃疡位于腔内还是腔外。  图1:A~F为同一患者CT图像,A与D、B与E、C与F分别为同一层面增强前后图像。胃窦部及胃体部胃壁增厚,胃窦部软组织肿块形成并向腔外突出,边界较清,肿块及增厚的胃壁均明显均匀强化;肿块与周围脏器界限尚清。D、E可见胃壁的多层结构。

  2.4  螺旋CT诊断胃癌的价值 

  螺旋CT增强扫描,能直观地显示胃癌的大小和范围,同时能较好的显示胃癌的浸润深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或远方脏器的转移。从而能为临床方法的选择提供更确实可靠的影像信息。本组中有3例患者因病灶明显侵犯周围脏器和(或)发现淋巴结或远方脏器转移,失去手术机会而进行保守治疗。综上所述,作者认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的定性诊断、术前评估和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文献】
    1 周标.饮水与胃癌发病的队列研究.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5,7(12):1318.

  2 陈克敏,陈九如,潘自来,等.胃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医学机成像杂志,2001,7(2):83~92.

  3 Shinichi H.et al.CT of Gastric carcinoma:preliminary results with a new scanning technique.Radio Graphics 1992,12:257~268.

  4 周康荣.螺旋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03~212.

  5 Fukuya T,Honda H,Kaneko K,et al.Efficacy of helical CT in T-staging Radiology.Clinic North Am,1997,35:331~349.

  6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688~696.

  7 刘斌.胃癌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2):158~159.

  8 周康荣.腹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38~142.

  9 戴丐国,杜银安,马红梅.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析.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4,6(11):944~945

  10 余俊,沈天真,陈星荣.胃癌的CT诊断.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4,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