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表评价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惠荣 杜丕海 王米佳   

【摘要】  目的 评估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心理健康维护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量表》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来院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进行测试,对比分析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测评结果。 结果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自信性、焦虑性、乐观性、躯体化、充沛性因子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紧张性、忧郁性、情绪稳定性、进取性因子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显著。 结论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

【关键词】  高性能战斗机;心理状况;飞行人员

  为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来院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进行了《中国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量表》[1]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2]测试,并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4年3月—2006年6月来院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及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各120名,均为男性。高性能战斗机组年龄25~43岁,飞行时间400~2 900 h; 非高性能战斗机组年龄24~44岁,飞行时间350~3 000 h。

  1.2  方法 

  采用MHI量表及SCL?90量表进行测试。

  1.2.1  MHI量表由196个题目组成,包括自信性 、充沛性、性格倾向性、进取性、敢为性、律己性、过度自我关心、情绪稳定性、焦虑性、乐观性、敏感性、紧张性等12种个性因素。由我院心理科于飞行员入院后3 d 内,分批次采用团体测验方式进行。以幻灯放置MHI的每一题,被试者做出答案,采用机记分方式,将答案人工输入计算机,自动判定打出原始分和标准分,统计两组原始分数。

  1.2.2  SCL?90量表包含90个项目,内容涉及情感、感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组症状群。测试安排在MHI测试后,以笔答的方式进行,要求被试者实事求是地独觉、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忧郁、 焦虑、 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组症状群。测试安排在MHI测试后,以笔答的方式进行,要求被试者实事求是地独立做出自我认定。

  2  结果

  2.1  MHI测试结果比较 

  MHI测试结果显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自信性、焦虑性、乐观性因素的平均分均较低,充沛性因素的平均分较高,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紧张性因素的平均分较低,进取性、情绪稳定性因素的平均分较高,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高性能战斗机组与非高性能战斗机组飞行人员MHI测验评分比较(略)
    
  2.2  SCL?90测评结果比较 

  SCL?90测试结果显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躯体化、焦虑因子的平均分均较低,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忧郁因素的平均分较低,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表2  高性能战斗机组与非高性能战斗机组飞行人员SCL?90分值比较(略)

  3  讨论

  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具有“高载荷、高载荷增长率、高角加速度、高认知负荷、航行时间长”等特点,由此会引发一些航空医学问题,如加速度性意识丧失、空间定向障碍、情景意识丧失、飞行过度疲劳等[3];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在飞行中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及时、准确、迅速地分析、判断的要求增高,作战时武器系统的信息处理量成倍增加;另外加上飞机的留空时间、航程及每个飞行日的飞行时间显著延长,均加重了飞行员的精神、心理负荷[4],这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选拔过程中已从运动型向智能型转变,即具备反应快、智商高、抗应激等心理品质。选拔中已突出了从情绪状态、人格结构、生活事件、基本认知和复杂认知方面进行评价,力求选拔适合高性能战斗机飞行的高品质飞行员[5]。本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心理状况优于非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表现在有更多的自信性、乐观性、精力充沛性和情绪稳定性,焦虑、忧郁、紧张性及躯体疾病较低,与孙鹏等[6]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尽管如此,由于高性能战斗机的特点,极易加重心理负荷,这给航卫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卫保障中,应加强航空心理训练,实施心理卫生监督指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提高飞行员的心理储备能力。对飞行疲劳和心理应激较重的飞行人员,要善于运用心理矫治和药物等手段,帮助飞行人员缓解、消除疲劳[7]。将心理调试技术贯穿到飞行训练和身体训练中,让飞行员逐步掌握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和原则,通过不断地正性引导、反复训练,培养、强化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心理品质[8]。第2期用量表评价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李惠荣,等

【】
    /[1/] 宋华淼,葛盛秋,张加林,等.航空心理测验法/[M/].北京:民航出版社,1995:33-50.

  /[2/] 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M/]//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25.

  /[3/] 陈义勤,罗永昌.高性能战斗机航空卫勤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航空军医,2000,28(3):103-105.

  /[4/] 余仁桥,金伟正.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航卫保障面临的问题

  /[5/] 陈同欣,王学娟,陈 蕾.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医学选拔与医学鉴定/[J/].航空军医,2003,31(2):74-75.

  /[6/] 孙 鹏,宋华淼,苗丹民,等.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点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73-375.

  /[7/] 张信忠,刘龙富.高性能战斗机部队航卫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航空军医,2004,32(4):162.

  /[8/] 黄 旻,方 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理变化特点及对策/[J/].航空军医,2005,33(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