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尚碧莲,王厚照,周友泉

【摘要】  目的 了解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irby?Baure纸片扩散法,对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 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依次为88.9%,87.8%,86.1%,85.0%,头孢噻吩的敏感率最低为15.2%,26.7%的大肠埃希菌和30.8%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低的抗菌活性外,对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类(一、二、三、四代)的药物均有较高的抗药性,多重耐药性细菌成为临床的主要感染菌。

【关键词】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感染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菌株引起的感染的难度日趋加大,因而了解本菌株耐药状况非常重要,为临床合理用药、经验性用药提供依据,提高疗效。现将我院2003年11月—2005年12月分离的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的来源及鉴定 

  为我院2003年11月—2005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咽喉拭子、分泌物、脓液、胸腹水等标本中分离到的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法国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

  1.2  药物敏感试验 

  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判断结果。质控菌株由福建省临床质控中心提供。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他定、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替卡西林?棒酸、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等药敏纸片购于英国OXOID公司。

  1.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采用多纸片初筛和表型确认法[1]。头孢噻肟?棒酸和头孢他定?棒酸购于北京天坛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细菌种类及分布  见表1。表1  细菌的种类分布及排序(略)

  2.2  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分别为亚胺培南

  2.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结果 

  对分离的344株大肠埃希菌和248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其中大肠埃希菌有92株阳性率26.7%,肺炎克雷伯菌有76株阳性率30.7%。

  2.4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2。表2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略)

  3  讨论

  第2期1 094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尚碧莲,等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肠杆菌科。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尤其是三、四代头孢的应用[2~3],导致细菌在选择压力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耐药及多重耐药的菌株不断增多 。其对氨基糖甙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达37.2%~70.1%、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达78.7%、头孢类(三、四代)药物的抗药性也达22.2%~59.0%。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我院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28.7%。其对碳烯霉类的敏感率达99%,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的首选药物。对酶抑制剂复合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高26.7%。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及其他[4],我国以SHV和CTX?M型为主,酶抑制剂复合物对TEM类有效[5],因而酶抑制剂复合物应慎用。铜绿假单孢菌对碳烯霉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药性较低,是治疗其首选药物。与肠杆菌不同的是铜绿假单孢菌对碳烯霉类耐药率达30%。这可能与铜绿假单孢菌的复杂的耐药机制有关。对喹诺酮类的耐药高达67%,有关报道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可使铜绿假单孢菌对亚胺培南出现交叉耐药[6],但其耐药性是可逆的。对阿米卡星的耐药较低,但在临床要用阿米卡星与其他敏感的抗生素联合用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目前我院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的耐药低于50%,对头孢类的耐药除对头孢他定较敏感(耐药率23.7%)外,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为40%~100%不等。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是唯一可以在人体表皮上生存的革兰阴性杆菌,在医务工作者手上,病房门把上都可以分离到此菌。且耐药机制复杂,一方面对多种药物天然耐药,另一方面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7],应引起医务人员重视。综合上述情况,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对经验性用药应严格掌握,应尽早确定病原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区域性的耐药趋势合理地选择性用药,以提高疗效。

【文献】
    /[1/] 周庭银,赵 虎.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1:38.

  /[2/] 孟庆华,吉冬元,李承红.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5,1:27.

  /[3/] 夏志勇,藏双英.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5):55-56.

  /[4/] 程训民,张 琪.产ESBLs?表型及基因型分布/[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5,2:142-145.

  /[5/] 肖伟民,李介华,钟国权.下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情况和耐药性监测/[J/].误诊学杂志,2005,2:231-233.

  /[6/] 诸海青,何源沁,何国均.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机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1:54-56.

  /[7/] 程 曦,曾 蔚.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3,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