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
作者:李锦青,张云泉,黄俊松
【关键词】 骶尾部;囊肿;磁共振成像
为提高对骶管蛛网膜囊肿的认识,现将21例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表现回顾分析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本组男15例、女6例,年龄10~67(平均35)岁。其中体检MRI发现3例,腰椎间盘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经进一步检查发现2例,余16例因反复腰痛伴下肢感觉障碍经检查发现。经手术7例。
1.2 方法
使用GE公司Signa profile 0.2 T永磁型MRI扫描仪(本院),Siemens1.0 T超导型MRI扫描仪(大坪进修时收集)。使用脊柱线圈,常规扫描SE序列矢状位T1WI,FRFSE序列T2WI,轴位FSE序列T2WI。其中10例加作MRM(磁共振脊髓造影)。
2 结果
2.1 囊肿在骶管中的位置
位于骶12椎平面11例,位于骶2,3椎7例,位于骶3椎平面3例。囊肿压迫致骶椎骨质吸收、椎管扩大6例。部分囊肿穿过椎间孔突出于椎管外4例。
2.2 囊肿形态、信号特征
单发囊肿呈孤立的类圆形或卵圆形,多发囊肿呈串珠状或堆积样形态,边界清楚;囊肿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信号特征与脑脊液一致,囊壁菲薄呈等信号影。
2.3 囊肿数量及大小
单发囊肿15例,2个囊肿4例,沿神经分布多发小囊肿1例。囊肿最大4.5 cm ×3.4 cm×3.2 cm,最小0.6 cm×0.5 cm×0.5 cm 。
2.4 伴发其他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12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形成的原因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先天性蛛网膜和(或)硬脊膜发育不良有关。硬脊膜先天发育不良,有缺陷,腹压增加或动脉搏动时,脑脊液的流体静压增高,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的薄弱处流入先天性的憩室而形成囊肿[1]。囊肿的孔有瓣膜和无瓣膜之分,有瓣膜,流入的脑脊液不能回流,随着时间的延长,流入的脑脊液愈多,形成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压迫周围神经产生临床症状。无瓣膜,则脑脊液随体位改变自由进出,对神经的压迫不明显。一般认为,骶管蛛网膜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腰骶部钝痛、下肢麻木感,部分患者有放射痛,膀胱功能障碍等[2]。本组病例以反复腰痛伴下肢感觉障碍为主。
3.2 MRI特点
平片显示软组织欠佳,CT扫描腰椎间盘不容易注意骶管情况而漏扫,除非骶管囊肿引起明显骶管骨质吸收。MRI因其无创,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又无骨伪影,能较好显示囊肿大小、数目、分布、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表现:(1)囊肿位于骶管内,呈卵圆形、串珠状及不规则形,可以单发或多发。本组骶管蛛网膜囊肿大部分呈卵圆形的单发囊肿;(2)囊肿境界清楚、囊壁菲薄、信号与脑脊液相似、T1WI呈均匀一致的低信号,T2WI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壁及囊液无强化。(3)囊肿较大或靠近椎间孔时,可以穿过椎间孔突出椎体外,形成“分叉征”,“脑脊液喷射征”,骶椎骨质吸收改变[3]。本组有4例见分叉征,未见脑脊液喷射征。(4)囊肿主要位于骶1,2椎或骶2,3椎平面骶管内。本组位于该位置有18例。
3.3 鉴别诊断
(1)影像方面鉴别:一般不需与该位置实质性肿瘤鉴别,主要与囊性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鉴别。囊性神经鞘瘤T2WI囊液信号较脑脊液信号高,囊壁较厚,囊壁强化明显,而蛛网膜囊肿壁菲薄、无强化。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皮肤和表皮残余组织,T1WI其信号高于脑脊液信号,而且囊内信号多不均匀,同时可伴有皮肤窦道、椎体畸形。其次与肠源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鉴别。(2)临床鉴别: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常与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症状相混淆。但前者除腰腿痛外,常伴有骶丛神经受压,所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不能解释的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的患者,应考虑到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可能性[4]。
3.4
如果MRI显示囊肿存在而无症状,则只需随访观察。本组仅7例蛛网膜囊肿经手术治疗。有以下情况者可以考虑手术:(1)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生活或工作。(2)腰腿痛伴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者。(3)会阴部疼痛或感觉减退,大小便、性功能障碍者。(4)囊肿巨大,骶管明显扩大,椎体破坏严重者[5]。
【】
/[1/] 王 斐,鱼博浪,张 明,等.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9-111.
/[2/] 杨国庆,林 建,吴 雷.神经根膜囊肿的CT,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148-149.
/[3/] 谭利华,彭述平,伍玉枝,等.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5):357-361.
/[4/] 马丙寅,张 明,刘红娟,等.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与外科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3):277-278.
/[5/] 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等.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