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遥控X线机对儿童静脉肾盂造影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宝华 崔现成 郝永 付孝根 杨益 宋磊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遥控X线系统进行儿童动态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患儿平卧于检查床上,应用数字遥控X线机点泌尿系平片一张,注入造影剂后去除常规加压取头低足高15~20°,电视监视下待机摄取最佳显示体位最佳时机片,对20例儿童应用以上数字遥控X线系统动态法与20例应用机X线摄影系统常规法泌尿系造影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应用数字遥控X线系统动态静脉肾盂造影均能动态观察尿路全程显影情况,并提前结束检查11例,正常结束检查6例,延迟结束检查3例。且参照有关影像质量标准及临床诊断需要进行评估,满意达标率达97%。而应用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常规法泌尿系造影有6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清楚显示尿路全程显影情况。正常结束检查15例,延迟结束检查4例,有1例未能完成整个造影检查。影像满意达标率仅达90%。结论 用数字遥控X线系统动态静脉肾盂造影法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针对儿童泌尿系统病变进行多角度动态观察,最大限度地保证照片的质量,对输尿管的全程显示率优于常规尿路造影,适当缩短和延长造影时间,对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 遥控X线机;儿童;静脉肾盂造影;AGFA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是将造影剂注入静脉后经肾脏排泄使整个尿路显影的一种检查方法。一次检查便能显示双肾、输尿管及膀胱全程情况,并可显示泌尿系病变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临床尤其是泌尿科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与成人相比,患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图像质量难以保证,给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我科近期用数字遥控X线系统动态静脉肾盂造影法检查了20例儿童患者,无需腹部加压,也不受年龄、体质方面的限制。可顺利清晰显示儿童泌尿系的影像,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及显示病变的真实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均为本院近期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的儿童患者,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8.4岁;临床表现为尿路感染;肾外伤;肾肿瘤和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相关症状,包括腰痛、发热、排尿困难、血尿等。
1.2 方法
40例患儿均进行造影前常规准备。其中20例患儿,应用动态静脉肾盂造影法(设备为美国数字长青遥控X线机及其配套显示、后处理系统),先摄一全尿路片,静脉滴注60%复方泛影葡胺按体重2 ml/kg 计算,静脉加压快速滴注5 min 注完,去除常规腹部加压方式,使患儿头低足高15~20°,手扶受柄或特殊者家属扶持防止患儿滑落。由传统的技师定时摄片改为由医师在电视监视下1 min 之内开始隔室观察,根据需要调整病人体位观察肾实质、肾盂、肾盏显影情况,及时了解肾脏的分泌功能和排泄功能,并准确及时判断摄影操作,同时可根据病变位置采取双斜位、多轴位等最佳角度摄片,尿路梗阻积水病人采取待肾盂、肾盏充盈浓度增高密度满意后,逐渐直立床面观察输尿管显示情况并摄片。摄片条件机器自动选择。另外20例患儿,应用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法,用常规投照摄影法(设备为AGFA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影像板、意大利维拉高频X线机),嘱患儿平卧摄影床上,由技术人员摄取一常规腹平片后,采用60%泛影葡胺按体重2 ml/kg 计算,静脉加压快速推注5 min 内完毕,对4岁以下的腹部外伤及肿瘤患儿不予腹部加压,4岁以上患者可给予适当腹部加压,而后7 min、15 min 及30 min 各摄腹部平片1张。特殊需要可延长时间摄片。经图像后处理后由诊断医师阅片。
2 结果
应用数字遥控X线系统动态静脉肾盂造影患儿无痛苦、容易接受,可克服患儿不合作等因素影响,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能动态观察尿路全程显影情况,缩短检查时间,本组提前结束检查11例,正常结束检查6例,延迟结束检查3例。根据影像质量标准及临床诊断需要评估,满意达标率达97%。而应用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常规法泌尿系造影有6例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清楚显示尿路全程显影情况。正常结束检查15例,延迟结束检查4例,有1例未能完成整个造影检查。影像满意达标率仅90%。
3 讨论
3.1 检查方法更更人性化
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影像质量。影响儿童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有:(1)儿童的生理特点;(2)合作程度。由于儿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功能较差,加上检查前禁饮水,造成尿液相应减少,加之婴幼儿体重轻,造影剂用量少,因而造影剂排泄的减少会影响尿路的显影。儿童的合作程度亦是造影检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造影检查时间较长,常规法腹部压迫有一定的痛苦,采用腹部压迫方式不适感达50%以上,且由于压迫不当,因不适而活动均易造成造影剂流失,使造影成功率下降。而压迫过紧又可使肾小球囊内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成假性不显影。压迫还会影响患儿合作,患儿哭闹会吞进大量的气体,使肠管积气扩张与肾盂、肾盏重叠;肢体的运动也会导致造影剂的流失。这些都会对影像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组方法采取头低足高位后,造影剂因为重力关系在肾脏内的停留时间延长,使造影剂不会轻易流失。同时,去除腹部加压方式减轻了患儿痛苦,患儿容易接受,且所获影像是泌尿系的影像,所以有助于显示病变的真实情况及手术定位。常规法是按固定时间7 min、15 min、30 min 获得的静态像。因体位固定,时间固定,就不可避免地受患儿生理特点及不易配合等因素对造影效果影响,所以,结果常常不理想,成功率低。而动态造影获得的是视频观察指导下动静结合的综合摄片,由于由传统的技师定时摄片改为由医师在电视监视下观察,可以视各部位显影时间和最佳体位摄片,因而获取的影像其显影质量好,成像质量高,影像信息丰富。此外由于缩短了检查时间,也提高了小儿造影的成功率。
3.2 常规法输尿管全程显示率较低,而动态造影由于提高了输尿管全程显示率,又在视频观察中比较容易发现病变部位和观察其近远端的情况,也可利用多轴位观察摄取最佳显示的照片。因此能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例如常规法对输尿管狭窄的性质和程度判定常较困难,而动态造影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它在视频观察下可以观察输尿管的蠕动,造影剂走行,狭窄的形态、密度、范围,是腔内还是腔外,是占位还是炎症,这对于性质和程度的判断都提供确切信息。
3.3 应用造影剂泛影葡胺时,做过敏试验阴性者在做造影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为了安全起见,造影剂注入采用静滴法。由于造影剂浓度高、比较黏稠,在点滴时,在瓶内加压同时混入0.9%生理盐水10 ml,可以加快造影剂注入速度,保证血药浓度。造影剂快速滴完后,用生理盐水留置液路,一方面患儿有迟发过敏反应可及时入壶用药。另一方面,肠道准备用甘露醇作用快、排便作用强,可以以此给患儿机体补充一些水分。并相对增加血容量,从而可以增加肾脏有效滤过率,使造影剂有效充盈肾盏、肾盂。
3.4 X线检查能见到一定程度的肾积水,但对各种病变造成的肾破坏、功能丧失,造影不显影则需B超、CT、MRI进一步检查。对于阴性结石以及尿路不显影则B超更有价值。尿路积水的MRI检查与IVP相似。它具有无X线损伤,无需造影剂,无需肠道准备,成像时间短等优点。但对肾盂肾盏的破坏,结石的显示不如IVP,且价值昂贵,特别是尿路结石不宜作首选。由于X线辐射对小儿影响因素存在,对于小儿泌尿系检查应根据各检查方法的特点联合运用,对病情作出更加明确的诊断。
【】
[1] 刘 颖.40例ivp造影改良法与常规法效果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8(1):B38.
[2] 张云亭,袁 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9-90.
[3] 王 骏,李桂清,薛帼英,等.静脉肾盂造影技术[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