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122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和等相关情况。 方法 对我院2002—2006年8月住院的122例65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7.9%,18.3%,54.8%。93.44%的老年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冠心病49.18%、高血压病18.85%、风心病17.21%、肺心病3?28%。心功能Ⅰ~Ⅱ级者50.82%,Ⅲ~Ⅳ级者49.18%。结论 本组分析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是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率低,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心房颤动;老年人;病因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老年房颤患者122例,现将其病因和相关临床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2002—200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科住院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中大部分病人曾反复多次住院。共122例,其中男66例(54.10%),女56例(45.90%),年龄65~90岁,平均(73.2±6.6)岁。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或)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
1.2 房颤的诊断及分型 (1)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或被药物转复,发作持续时间<7 d 者;(2)持续性房颤:房颤不能自行转复或虽然应用药物等措施转复,但在短时间内易复发,持续发作时间在1周以上,不超过1年者;(3)持久性房颤:指房颤发作持续1年以上者[1~2]。其中冠心病诊断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3年WHO/ISH提出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心功能按NYHA分级。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数(%)表示,两组间对照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房颤的分类 122例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分别为34例(27.9%),21例(18.3%),67例(54.8%)。阵发性房颤患者第一次由心电图确定发生房颤的年龄为(67.6±9.2)岁。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年龄为(72.3±7.3)岁。持久性房颤患者的年龄为(75.6±5.8)岁,由阵发性房颤转为持久性房颤最长者为19年。
2.2 房颤的病因 该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60例(49.18%),其中36例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其次原发性高血压23例(18.85%);风心病21例(17.21%), 其中17例为女性患者。较少见原因为特发性房颤7例(5.74%),肺心病4例(3.28%),扩张型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各3例(2.46%),甲亢1例(0.82%),详见表1。
表1 各种类型房颤的主要病因(略)
2.3 所有患者均行胸片及心脏B超检查,心胸比值>0.52者31例;心脏B超显示左心房内径:持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心功能亦显示同样的趋势,详见表2。
表2 房颤分类与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略)
2.4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治疗 55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病史,有自行转复或经治疗转复的经历。入院后42例(76.36%)采用复律治疗,药物复律38例,直流电复律4例,均转复成功;13例未经用药,自行转复。治疗药物常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毛花苷丙及美托洛尔。
2.5 持久性房颤的治疗 共67例,多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最常用药物为地高辛和(或)美托洛尔;其中18例(26.87%)因心室率不快,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应用控制心室率药物治疗。
2.6 脑卒中及抗凝 122例患者中有3例在房颤纠正后即发生脑栓塞,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经CT或MRI证实,其中1例死亡。另外有34例持续性房颤及持久性房颤患者曾行CT或MRI检查,11例显示为多发性脑梗死,其中7例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1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无明显临床症状。88例持续性房颤及持久性房颤患者中,仅2例(2.27%)病人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49例(55.68%)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剂量50~150 mg/d。
3 讨论
Af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老年人的Af,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Framingham研究发现:年龄50~59岁的房颤发生率为1.5%,而年龄80~89岁的发生率达到23.5%。Af是老年人栓塞卒中的常见原因。20世纪初,Af的病因以风心病最常见,而70年代后则以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甲亢多见。本组病人中诊断冠心病有60例,占49.2%,均曾有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其中12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另有7例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否定了冠心病诊断,亦无其他明显病因,故归入特发性Af,特发性房颤患者多是较年轻的老年人,且心功能相对较好。本组中风心病共21例(17.2%),低于严金胜的报道[3],稍高于其他[4~5],原因考虑为中小城市及房颤人群中风心病仍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房颤持续超过48 h 易产生心房内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常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本组共有27例病人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中3例系在房颤复律后即发生的脑栓塞,其中1例死亡。其余24例患者的脑梗死及腔隙性梗死不能肯定与房颤直接相关,应考虑与老年人的脑动脉硬化的高发生率也有关系。近年来多项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使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2/3,因而建议有脑卒中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5岁,合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脑卒中和(或)TIA病史]的患者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本组88例持续性房颤及持久性房颤病人中,72例为脑卒中高危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49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2例,合计尚不足高危病人的60%,且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用量均偏小。分析造成应用华法林抗凝率低的原因主要为很多病人不能监测INR水平,临床医生担心抗凝治疗对老年人带来的出血并发症。对老年Af病人尤其是合并有栓塞危险因素者,应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密切进行INR的监测,使之保持在2~3范围,以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房颤病人的预后。不应偏爱较安全的阿司匹林,使栓塞几率增加。
【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7.
[2] 冯 庚.房颤的分类及转复的命名[J].全科医学杂志,2005,11:934.
[3] 严金胜.59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6,1:188-189.
[4] 汪亚芸,陈蔓华,熊才金.老年人心房纤颤临床分析[J].医药杂志,2006,1:41-42.
[5] 高春科.心房纤颤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5:329.
[6] 俞梦越,刘 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