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杨永林,胡泽元,葛慧珠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4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24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原因有:病变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神经根粘连、椎间隙感染等。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手术方案是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

  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经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大约15%患者因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大部分疗效满意,症状和体征基本消除,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出现并发症以致症状和体征加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24例出现并发症。男16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47岁。

  1.2  并发症  脊柱不稳4例;神经根粘连3例;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8例;血肿形成3例;定位错误1例;椎间盘髓核摘除不彻底复发2例;椎间隙感染3例。

  1.3  结果  24例中,8例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术后7例疗效满意,恢复正常工作生活,1例恢复不满意。

  2  讨论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95%,与国内周人厚[1]报道4%~6%相近,就其原因和预防措施进行如下讨论。

  2.1  脊柱不稳  本组出现4例。4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腰椎管狭窄,4例均采用了全椎板术式。全椎板切除术因椎板减压彻底椎管暴露清楚,且操作方便,但易造成脊柱不稳,而且增加了因骨性结构破坏而形成的瘢痕组织的压迫。因小关节切除过多,后路减压范围过大,韧带及小关节的破坏,又未进行植骨融合,导致脊柱不稳,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小关节破坏越多,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越大,宁可向棘突根部多“挖”一些,不随便在小关节上切一点[2]。因此对手术范围较广泛,可能影响脊柱稳定性者,应延长卧床时间,这对提高腰肌功能、减少下腰痛综合征有益[3]。

  2.2  神经根粘连  本组出现3例,椎管内分布有非常丰富的血管网,尤其是静脉呈网状分布,手术操作稍有不慎将造成静脉丛破裂出血。3例患者术中均见到椎管内静脉丛出血,3例均放置明胶海棉压迫止血,术后均未取出。其中1例经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余2例再次手术行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症状消失。防治措施:(1)术中体位:胸部和髋部垫棉枕,确保患者腹部悬空,不受到压迫,以防止腹压升高。因腹压升高会导致脑压升高,进而导致静脉压升高,静脉易破裂出血。(2)术中要仔细分离,尽量避开血管,无法避免的可用双极电凝止血。对于渗血较多的可用肾上腺素盐水浸泡冲洗,使血管收缩很快会止血。如经过以上措施仍无法止血的,可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尽量取出明胶海绵。(3)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出渗血。视引流情况于24~48 h 内拔出引流管。(4)术中尽可能保留硬膜外脂肪和黄韧带。对于没有肥厚和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的黄韧带要尽量保留。对于防止术后粘连有积极作用。近来应用高分子透明质酸钠局部覆盖也取得较好疗效[4]。术毕24 h 开始直腿抬高训练, 3 d 后伤口疼痛缓解行抱膝训练,7 d 后腰背伸肌训练,对减少粘连有很大的帮助。

  2.3  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  本组出现8例。发生在L4~52例,L5~S16例。单纯硬脊膜破裂绝大部分是术中切除黄韧带、椎板时发生,引起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多在清理侧隐窝时发生,侧隐窝扩大时,剥离及粘连分离不够充分。椎板咬骨钳伸入过深且方向又与神经根走行不一致,造成神经根的损伤。导致肢体麻木、功能受限及反射减退。另外术中神经根过度牵拉或牵拉时间过长亦可导致神经根损伤。因此术中操作要仔细认真,动作不能粗暴,保持术野清晰。仔细分离硬脊膜外腔的粘连。破裂口较小且脑脊液渗漏不明显的无需修补,较大的可用“0”号线予以修补。术毕,放置引流管,严密缝合肌层及筋膜。用皮片引流。不可使用负压引流。术后均无硬脊膜囊肿及脑脊液外瘘形成,也无瘫痪发生。

  2.4  血肿形成  本组出现3例,术后引流液不多,次日拔出引流管,且下床用力大小便,3例均出现伤口处肿痛,伴腰腿痛症状加重。3例均行2次手术,清除积血。术中发现静脉丛有渗血,双极电凝止血后放置引流管,术后腰腿症状消失。因此,对静脉丛出血应高度重视,常规双极电凝彻底止血。对于广泛渗血要给予压迫彻底止血,同时还要防止用肾上腺素盐水止血血管痉挛解除后再次形成血肿。3例病人发生的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完善,引流管引流欠通畅,且过早下床用力大小便所致。因此,术前应指导病人学会卧位大小便至关重要[5]。

  2.5  定位错误  本组出现1例L4~5椎间盘突出错做成L3~4椎间盘。分析原因:术前未行X片定位检查,单依靠CT或MRI片,术中又忽视了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受压的关系,盲目摘除。致使手术无效,并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次日复查X片检查发现定位错误。急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术后症状消失。因此,术前不能过分依赖CT或MRI片,决不能忽视常规X片检查,术前可在预定位的间隙横向置入金属丝拍片定位。术前常规详细阅读腰椎X片。术中定位仍无把握时可用C臂机透视定位。尤其对L3~4,L4~5椎间盘突出,腰椎骶化患者更应高度重视。

  2.6  椎间盘髓核摘除不彻底复发  本组有2例,1例是术后半年,另1例是术后2年腰腿痛症状逐渐加重,CT、MRI复查显示髓核再次突出,2次手术发现原手术间隙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摘除后症状消失。退变间盘切除要彻底,对于游离的髓核不能遗漏。由于椎间盘的前方和侧方有大血管和神经根,为防止损伤而使得髓核摘除不净导致术后原间隙再次突出,或未找到游离的间盘造成术后症状不消失或症状加重。突出的间盘不一定要全部摘除,间盘摘除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间盘退变的程度。退变的多摘除的多,退变的少就摘除的少,但是一定要把神经根周围的间盘组织摘除干净彻底。同时也不能遗漏游离在椎管内的间盘组织。但在摘除过程中不要过分的向椎间隙内摘取间盘。以防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2.7  椎间隙感染  常规开放性手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发生率为0.1%~4 %[6~7]。此种并发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反应和细菌感染有关[8],本组3例发生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为4~6 d 重新出现剧烈的腰痛,且明显较术前加重。患者痛苦不堪,需注射哌替啶才可以缓解症状。患者体温不高,血象升高不明显,血沉明显加快。MRI可以确诊,并可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和部位。3例均经过非手术治疗好转。3个月后痊愈。一旦确诊后患者腰部绝对制动,绝对卧床休息。预防:严格消毒器械,控制手术室人数,严格的无菌操作。术中常规使用抗生素,术后切口内即使有少量凝血块也含有抗生素,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另外就是术毕用大量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液冲洗切口和椎间隙,冲洗清除碎片组织及凝血块,然后再置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可以减少椎间隙感染的机会。

【】
    [1] 周人厚,高得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手术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1981,1:72.

  [2] 陈之白.外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661.

  [3] 赵长庚,白 巍,郝国严,等.9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远期疗效分析[J].伤残医学杂志,1998,6(4):13-15.

  [4] 侯筱魁,樊天佑.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硬脊膜粘连[J].脊柱脊髓杂志,2000,10(1):30-33.

  [5] 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61-553.

  [6] Dei Anang K,Kessel H A ,Meieing G.Clinical follow?up after surgery of lumbar disc prolapses. A critical analysis[J]. Neurosurg Rev,1990,13:201-203.

  [7] 陈献南,李毅中.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249-250.

  [8] 张天宏,彭 刚,敖 竣,等.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J].中国骨伤,1999,1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