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徐爱蕾,何学贤,王为,李静,魏平 

【摘要】  目的 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内科收治的1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前的血常规指标,与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企事业单位健康人群9 766例进行比较。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减少,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高,均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呈增生性贫血改变,而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较小,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范围与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者多见,血小板数异常远较血红蛋白与白细胞为少,但36例肝癌患者中28例出现血小板减少。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消化道肿瘤高危因素人群外周血象的变化,尤其是良恶性贫血的鉴别,以免漏诊、误诊。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外周血象

  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中均占据前列,综合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办法。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正常是进行各项治疗的必要条件,同时恶性肿瘤又可通过各种途径,如感染、出血、营养障碍、造血系统侵犯等,导致外周血象异常,影响治疗的进行。为此,我们对本院近三年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12月三年中我院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73例,均经本院病理检查确诊,其中食管癌28例,胃癌62例,肠癌47例,肝癌36例。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企事业单位健康人群9 766例。

  1.2  观察指标  观察健康人群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的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Gran),淋巴细胞(Lym),血小板计数(PLT)。

  1.3  统计学方法  将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均数±标准差)与正常健康人群(均数±标准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表1  两组红细胞系统指标比较(略)

  表2  两组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指标比较(略)

  2  结果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系统变化见表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减少,而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骨髓检查,骨髓象全部示增生性贫血,呈巨幼细胞性贫血改变。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变化见表2,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较小,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范围(P<0.05),食管癌患者最为明显,中性粒细胞低于正常范围者未见。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者多见(P<0.05),依次为食管癌、肝癌、胃癌、肠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互为消长。血小板数异常远较血红蛋白与白细胞为少,但36例肝癌患者中28例出现血小板减少。

  3  讨论

  3.1  红细胞系统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减少, 可能与恶性肿瘤发生前消化道有基础疾病(如消化道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引起失血性贫血及营养不良性贫血,还有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破坏正常造血组织,使正常造血细胞减少有关。而其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增高,可能是由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导致的机体叶酸、维生素B12绝对或相对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细胞核酸合成受阻,细胞分裂受阻,从而细胞巨形改变,体积增大,呈巨幼细胞性贫血[1]。本组的病例中,胃癌与肠癌患者贫血严重程度明显超过食管癌、肝癌患者,亦证实这一推理。

  3.2  白细胞系统  本资料中患者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较小,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柯民等报道的有差异,原因是王柯民[2]等报道的大多为肿瘤晚期病例,而本资料观察指标为我院内科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前的血象,并非晚期患者。而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可能是由于瘤细胞对造血系统的刺激,或同时有感染因素存在[3],至于为什么食管癌患者最为明显,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3.3  血小板系统  本组病例均无明显的出血倾向,可排除血小板的功能异常,血小板数异常远较血红蛋白与白细胞为少,但36例肝癌患者中28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主要原因应该是生成的减少和破坏的增多[4]。肝癌患者肝功能多较差,严重影响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的产生,减少了血小板的生成。TPO几乎由肝细胞专职产生,仅极少部分由肾脏、骨髓基质细胞和肌肉细胞产生;在健康肝脏中,TPO生成量是恒定的,且不会在转录水平受到调节;TPO在肝脏中生成量依赖于功能性肝细胞的数量,并与肝细胞功能、血小板减少有关。另外肝癌患者多有门脉高压以及继发的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这是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另一原因[5]。

  3.4  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隐蔽,对具有高危因素(化学致癌物的摄入、不良的饮食习惯、某些营养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吸烟和饮酒、肿瘤家族史等)的人群[6],一旦出现外周血象的改变,必须提高警惕,全面系统检查,除骨髓检查外,还应常规检查胃镜、电子结肠镜、消化道钡餐透视及淋巴结活检,以免漏诊、误诊。

【】
    [1] 张玉芳,吴重阳.以巨幼细胞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肿瘤130例报告[J].卫生职业,2005,23(14):137-138.

  [2] 王柯民,玛黎清,罗 伟.肿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变化[J].肿瘤医学杂志,1995,3(1):35-37.

  [3] 徐世荣,张学军.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学表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9(4):210-212.

  [4] 林 粤,韩玲霞,王北宁.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意义[J].误诊学杂志, 2006,6(7):1289-1290.

  [5] 韩新巍,陈呈世, 段广才,等.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血小板参数与高凝状态分析[J].河南外杂志,2007,13(1):1-2.

  [6] 王 为,周国华, 徐爱蕾,等.15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回顾性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0):105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