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君生,张继东,葛孚章,许会彬
【摘要】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汤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汤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疼痛程度(VAS法)、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治疗后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药疗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汤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Medicinal Broth of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for 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dicinal broth of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on 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52 patients with 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with medicinal broth of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n=87) and control group with Jing Fu Kang (n=65). Pain degree (VAS method),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serum interleukin (IL)?10 and adhesion molecule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P<0.01), and the difference in pain scores of post?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obvious (P<0.05).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IL?10 and adhesion molecule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P<0.05). The differences in cure rate and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positive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edicinel broth of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 words: nerve?root cervical sondyl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disperse blood stasis;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medicinal broth
颈椎病的发病率在成人中占50%~60%,在某些职业中甚至高达90%以上。近年来,呈不断增长和年轻化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中医认为属“血瘀”范畴,我们认为治疗方法应以活血化瘀为支点,并按照医学研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活血化瘀汤应用于临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根据临床研究,初步探讨该方治疗的机制,对以后进一步研究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例均来源于人民解放军第88骨科住院患者,时间:2005年9月—2006年5月。病例选择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诊断标准[1]。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汤治疗组(简称治疗组)计87例;“颈复康”临床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计65例。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方剂名称:活血化瘀汤,方药组成:葛根30 g,黄芪30 g,当归15 g,川穹15 g,怀牛膝15 g,鸡血藤30 g,白芍15 g,红花9 g,丹参30 g,桂枝9 g,地龙15 g,蜈蚣2条,桑寄生18 g,甘草10 g。剂型: 汤剂。煎制方法:加水500 ml,泡2 h,煮沸后,文火煎30 min,取汁150 ml;再加水300 ml,煮沸后,文火煎30 min,取汁100 ml,两次相兑。剂量:1日1付,服法:分早晚2次,饭后1 h 口服。疗程: 连续给药30 d 为1疗程, 停药1周复查。(2)对照组:药物名称:颈复康冲剂,河北承德中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为990104。规格:10 g/包,剂量:每次2包,1日2次,服法;温开水送服(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1?3 疗效评定标准《病种规范管理诊疗标准》[2]
(1)治愈:原有各种症状消失,肌力逐步正常,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2)好转:原有各种症状减轻,颈及肢体功能改善,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般劳动;(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法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方法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统计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第5期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陈君生,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法)对比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疼痛程度的缓解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表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VAS法)对比(略)
2.2 两组患者中医分型治疗结果比较
中医分型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表2 两组患者中医分型治疗结果(略)
2?3 两组患者西医结果比较
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西医治疗结果(略)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血液黏度的作用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2?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及血黏附因子的比较
活血化瘀汤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及血黏附因子均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5。表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L?10及血黏附因子的比较(略)
3 讨论
祖国医学很早就对颈椎的结构、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内经》将颈椎称之为“天柱”,但对于颈椎病的论述,有不同的名称,如:“痹证”、“头痛”、“眩晕”、“痿证”、“颈弦”、“颈筋急”、“颈肩痛”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本虚标实,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外感、外伤、 慢性劳损、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畸形等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而致气血瘀滞,造成经络痹阻不畅,而“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纵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采取手术和非手术(如针灸、牵引、推拿、按摩、中西药物等)治疗,其中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药物效果虽不能直接溶解骨刺和髓核,也不能改变椎管的宽窄[3],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并不平行相关,横突孔、椎孔、椎间孔都有一定空隙(如神经根本身只占椎间孔50%左右)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一般难以压迫神经根[4],只有在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使管腔狭窄,才使神经根受到压迫而发病。这种充血、水肿就属于中医的血瘀。因此我们认为瘀血阻络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也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共性。活血化瘀通络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着眼点。中医学理论认为本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颈椎退行性变及先天发育畸形为内在因素,外伤、外感、慢性劳损为外在致病因素。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而致气血瘀滞,造成经络痹阻不畅,而"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扶正祛邪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则,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治法,适当配伍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药物。葛根、黄芪为君药。葛根,性凉,味辛、甘,其功效解肌活血止痛,善治项背强痛,且能生津液,濡养筋脉,而舒其拘挛,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之要药,也是治疗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黄芪,性微温,味甘,其功效为补气养血、益卫固表,临床常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肩臂痹痛、肢体麻木。《日华子本草》中说黄芪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之效。二药相伍,以达解肌活血止痛、补气养血、益卫固表之效。 川芎、全当归为臣药,全当归,性温,味辛、甘,其功效为补血、活血、止痛;川芎,性温,味辛,其功效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有通达气血之功,每与当归配伍,可增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两味臣药合用,除助君药补血活血止痛之外,还能通经络,祛风湿。牛膝、鸡血藤、蜈蚣、全蝎、白芍为佐药。牛膝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通血脉而利关节;丹参、红花、 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全蝎,辛,平,通络止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使药。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多种多样,患者自觉症状较多,而且症状和体征与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呈现平行相关性。但临床治疗效果最明显的作用之一是减轻症状,缓解疼痛,因此对疼痛症状缓解的研究是我们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组总有效率94.25%,颈复康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70.77%,说明中药制剂活血化瘀汤与颈复康均有改善颈椎病临床症状的作用。根据统计学分析,本方与颈复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方改善颈椎病的症状、体征的疗效优于颈复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虽然不能化掉骨刺,溶化髓核,甚至不能使CT或MRI形态学发生改变,但它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作用,却是令人信服的,是使病人最愿意接受的。血液流变学是分析集体代谢功能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是RBC和 PC)的聚集性和变形性,以及血管黏弹性的,如血液的黏滞性发生异常、血流缓慢,导致全身性或局部性循环障碍,组织便可发生缺血、缺氧,导致生理功能失衡,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血液流变学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变化都有密切的联系,研究指标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和可对比性。孙宏文等[5]发现颈椎病患者的血液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比正常人增高(P<0.01),大量资料又表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与颈椎病的症状缓解有平行相关性[6]。本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汤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地改善全血黏度和血细胞比容的作用(P<0.01),表明活血化瘀汤治疗组能显著地改善血液黏度。IL?10又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是一种分子量为35 000~40 000 的二聚体蛋白,它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表达产生的IL?10和TNF,并能抑制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及活性,因此我们采用炎症因子IL?10作为一项研究指标。研究结果证实,活血化瘀汤可降低IL?10的含量,调节其mRNA表达,从而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侯振民等[7]通过临床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药对IL?10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王跃庆,娄思权等[8]在国内外首先研究了IL?10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表明颈椎病与IL?10的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汤对IL?10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药理实验证实,该方安全可靠,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IL?10、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具有调节作用。中医之血瘀和微循环、血液性质、血流阻力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初步论述了局部微循环障碍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系,这与中医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机的认识临床治疗结果是一致的。我们希望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最终治愈这一骨科顽疾提供一定的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186.
/[2/] 周秉文.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9-230.
/[3/] 张俊忠.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中药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影响/[J/].中医骨伤科.2001,9(3):12.
/[4/] 张 军,孙树椿.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3):1.
/[5/] 孙宏文.颈椎病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J/].中医正骨,1993,5(3):7-8.
/[6/] 杜学刚.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1995,16(3):141.
/[7/] 侯振民,代二庆,姚利秀,等.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 武警医学,2004,15(9):692.
/[8/] 王跃庆,娄思权.IL?10对软骨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114(7):7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