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ca区在成人大脑横断面的定位
作者:黄海辉 ,郭玮 ,刘树伟 ,丁娟 ,康仲涵
【摘要】 目的 探讨Broca区在大脑半球横断面上的准确定位,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功能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线为基线,获取4mm层厚连续横断层MR图像和脑横断层标本。在连续断层标本上对Broca区的断面表现进行连续追踪观察、分析和统计。 结果 (1)在AC-PC线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13.6%,右侧16.7%;三角部出现率为左侧20%,右侧4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26.7%,右侧30%。(2)在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的断面外侧沟前支出现率为左侧60%,右侧53.3%;升支出现率为左侧90%,右侧83.3%;三角部明显增宽,出现率为左侧93.3%,右侧86.7%;岛盖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86.7%。(3)在切及穹窿联合断面外侧沟前支消失,升支出现率为左侧100%,右侧96.7%;三角部和岛盖部出现率左、右侧均为100%。(4)在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上,三角部出现率为左、右侧均为10%;岛盖部出现率为左侧30.7%,右侧26.7%;升支消失。 结论 Broca区首次出现在前后连合平面至胼胝体即将出现的1~2个断面上,外侧沟前支出现是三角部和岛盖部首次出现的信号,穹隆联合平面是显示Broca区的最佳断面,至胼胝体消失后1~2个断面Broca区才消失。
【关键词】 脑;额叶;解剖学,横断面
Broca区又称前语言区,位于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是人体的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在CT、MR图像上的准确定位,对微小占位性病变的诊治和脑功能影像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报告,应用外侧沟前支、中央前沟、侧脑室系统和大脑半球髓突的变化,以及使用功能影像学手段,通过进行语言活动和给予感觉刺激等来识别大脑的语言区 [1-4] 。但这些研究很少对Broca区在连续断面上的变化及其与脑内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深入的定位、定量研究。笔者以AC-PC为基线,在成人大脑横断层标本与相应的MR图像的对照下,观察Broca区在连续横断面上的形态,探讨其变化规律,获得在横断面上的形态表现及其量化结果,为在CT、MR横断面上对Broca区微小病变的准确定位和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颅脑标本MR扫描 选取经常规固定的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以AC-PC为基线,用1.5T超导MRI系统Phillips进行扫描,获取层厚为4mm颅脑连续横断层MR图像。
1.2 脑横断面标本制作 将扫描后的标本开颅取脑,在剥除脑膜和血管后,沿大脑纵裂垂直切开。将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角回、缘上回、舌回和楔叶以及枕叶与顶叶和颞叶的分界线用不同的颜料染色,在颜料的表面涂以蛋清并用10%甲醛固定24h后。
将固定好的大脑半球以25%明胶包埋,用自制脑切片仪以AC-PC线为基线切制成与MR图像一致的4mm层厚的连续横断层标本。
1.3 记录和统计 将脑连续横断面标本重合,追踪观察并记录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沟回的变化,选用4个不同的断面(经前后连合断面、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断面、切及穹隆联合断面和Broca区即将消失断面),对标本的脑内主要结构的出现率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准确辨认和定位Broca区的重要标志。
2 结果
2.1 经前后连合间线的断面(图1A) 在断面上前后连合清晰可见,于后连合的后方有松果体,前后连合之间为第三脑室,内有丘脑间连合。断面上主要为额叶、颞叶和枕叶的结构,脑岛深方的背侧丘脑、尾状核头、豆状核和内囊等结构清晰可辨。在额叶依据髓突可辨认额上回和额下回,在额下回的外侧缘可见外侧沟前支的末段,尤以右侧明显。前连合前方、大脑纵裂两侧分别为额内侧回和胼胝体下回。在外侧沟的外侧、额下回的后方的横沟为外侧沟的升支,开始出现额叶岛盖及中央前回。在该断面标本上,脑内主要结构的出现情况见表1。
2.2 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的断面(图1B) 胼胝体压部被切及,其后方的脑回为扣带回峡。外侧沟内侧有岛叶皮质、豆状核、背侧丘脑、尾状核头和内囊等的结构。胼胝体膝明显可见,其后方有透明隔和穹隆柱。在额叶内依照髓突由前向后可辨认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的三角部和岛盖部,额下回眶部已经消失,大脑纵裂前部两侧的脑回分别是额内侧回和扣带回(表1)。
表1 脑内主要结构在各断面出现情况(略)
2.3 经第三脑室顶近穹窿连合断面(图1C) 背侧丘脑和尾状头的顶部已被切及,豆状核即将消失,内囊结构仍明显可见。第三脑室出现前角、体和三角部,两侧脑室之间可见穹窿连合。岛叶即将消失,在外侧沟的前方依次可见中央后回、中央沟和中央前回的下部。在枕钳和额钳的后方及前方分别有扣带回的后部和前部。大脑半球额叶依照髓突可辨认额上回、中回和额下回的三角部和岛盖部,岛叶外侧的岛盖部,外侧沟前支已经消失,三角部前方的脑沟为额下沟(表1)。
2.4 经侧脑室顶部的断面 在侧脑室顶部的内侧有胼胝体干顶部的切面,外侧大片髓质为半卵圆中心。在胼胝体前、后方可见胼胝体沟、扣带回和扣带沟。对应侧脑室外侧的脑沟回有中央沟及其前后方的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额叶外侧面依照髓质发出的髓突可辨认相应的额上回、额中回、三角部和岛盖部或两者已无法辨认,仅为额下回后部(表1)。
2.5 经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图1D) 断面内见胼胝体已经接近消失,大脑半球中央均可见髓质的半卵圆中心,根据半卵圆中心向内、前、外和后方发出的髓突可以清晰地辨认相应的沟、回。此时,额叶内除可见额上回、额上沟和额中回外,额下回三角部的结构多数已经消失,一小部分标本断面仍能见到岛盖部。从本断面标本的追踪观察发现,额下回后部消失的断面多数出现在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上方1~2个断面上(表1)。
3 讨论
3.1 外侧沟前支和升支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横断面标本上Broca区定位的意义 前支和升支是外侧沟下端深入额下回后部的分支,其中前支自外侧沟发出后向前或前上入额下回后部,升支自外侧沟发出后向上升、入额下回后部 [7-8] 。根据崔志潭等统计前支和升支自外侧沟分出的类型有一支型、两支型和三支型,其中一支型左、右侧均占18%,两支型左、右侧分别占76%和79%,三支型左、右侧分别占6%和3% [9] 。本研究以AC-PC线为基线进行横断扫描,由于前支走向比较水平,仅能在额下回下缘少数横断面上可见,其后方的脑回即为三角部;而升支的走向由于在断面上表现为向上升,因此在许多断面中均能较好显示,其前、后方的脑回即为三角部和岛盖部。所以在以AC-PC线为基线的横断面上用外侧沟前支的出现作为判断三角部首次出现的信号,而以升支作为三角部和岛盖部存在的标志。
A.经前后连合间线的断面,B.胼胝体压部首次切及的断面,C.经第三脑室顶近穹窿连合断面,D.经胼胝体即将消失的断面.1.前连合,2.尾状核(头),3.豆状核,4.岛叶,5.额下回(眶部),6.外侧沟,7.中央前沟,8.颞上回,9.颞中回,10.侧脑室(后角),11.背侧丘脑,12.后连合,13.中央前回,14.额下回(岛盖部),15.额下回(三角部),16.额中回,17.额上回,18.胼胝体压部,19.胼胝体膝,20.侧脑室(前角),21.室间孔和穹窿柱,22.穹窿连合,23.中央后回,24.缘上回,25.胼胝体干(顶部),26.侧脑室顶部,27.扣带回.
图1 Broca区在成人大脑横断面上的定位(略)
3.2 Broca区在横断面标本上的定位 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侧脑室与语言区的对应关系以及根据大脑半球髓突特点来对Broca区进行定位[2-3] 。王跃等认为在横断面上外侧沟前支是识别额叶岛盖的重要标志,前语言区和后语言区均与侧脑室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认为在CT扫描中以侧脑室系统的形态变化确定语言区的层面位置的方法是可行的 [1] 。AC-PC线(即前、后连合间线)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进行脑内结构定位的标志线 [5-6] 。笔者以AC-PC线为扫描基线将脑制作成横断面标本,不但观察了外侧沟前支、升支以及侧脑室与Broca区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且观察到Broca区与胼胝体、穹窿等大脑内部结构存在的更为密切的关系。从AC-PC线的断面到首次切及胼胝体压部之间的1~2个断面上,Broca区开始出现;在切及穹窿联合和侧脑室顶部的断面上,三角部和岛盖部的出现率为100%,因此是显示Broca区的最佳平面;当胼胝体即将消失时,侧脑室几乎已消失,此时三角部的出现率左、右均为10%,岛盖部的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36.7%和20%,因此仅单纯通过侧脑室来进行Broca区的定位有可能出现误判,必须结合胼胝体和穹窿等脑内较恒定的结构来对Broca区进行准确定位。
【】
[1] 王 跃,姜均本.大脑语言区断面解剖学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992,17(2):100-102.
[2] 丁 娟,刘树伟,郑金勇,等.大脑Broca区在冠状断面磁共振图像上的定位[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36(1):25-28.
[3] 刘丰春.大脑皮质机能区CT定位的研究[J]. 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8,16(1):1-4.
[4] Rutten GJ,van Rijen PC,van Veelen CW,et al.Language area localiz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functional magnectic resonance imaging matches intrasulcal electrostimulation in Broca's area[J].Ann Neurol,1999,46:405-408.
[5] 姚家庆,戴衡茹. 人脑立体定位应用解剖 [M].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1992:1-4.
[6] Starr PA,Vitek JL,Delong M,et al.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ased stereotactic localization of the globus pallidus and subthalamic nucleus[J].Neurosurgery,1999,44(2):303-314.
[7] Williams PL.Grays anatomy[M],38th.New York:Churchil Livingstone,1995:1109-1115.
[8] 张朝佑. 人体解剖学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67-1272.
[9] 崔志潭,陈仲欣,黄璇英.国人大脑半球脑沟的形态[J]. 解剖学报 ,1980,11(2):18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