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在非心源性疾病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以及器官损伤定位中的意义。方法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标本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活性,二者比值。随机选取CK?MB/CK>50%的非心源性疾病的血清标本90份及30份对照血清,用CK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血清CK?MB假性增高的标本多见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经电泳分离及可见光扫描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的CK?B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K?BB增高情况与其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相符。结论血清CK?BB的检测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以及器官损伤定位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型肌酸激酶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的检测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具有价值的生化指标之一[1?2],然而由于方法学的不完善以及其他可引起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升高的因素,临床上常出现所检测的CK?MB活性假性增高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CK?MB活性高于或相当于总CK活性的情况,而且这些患者多为非心源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脑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他富含CK?BB的组织器官损伤等,因此进一步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CK?BB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筛选CK?MB/CK>50%的标本,进一步以CK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鉴定,并经可见光扫描进行定量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年3~5月住院病人血清标本4 000份,采用免疫抑制法测试从中挑出CK?MB/CK>50%的血清标本90份(其中肿瘤组51例,自身免疫病组28例,其他疾病组11例),并经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心脏严重疾患。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48±15)岁(6~80岁)。对照血清标本30份,均为本院健康体检者(非孕),年龄(45±11)岁(20~76岁)。肿瘤组、自身免疫病组、其他疾病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仪器及试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2700,日本Olympus公司),SPIFE2000电泳仪及EDC全自动扫描仪(美国GE公司)。CK试剂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公司);CK?MB试剂盒(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PIFE CK同工酶试剂盒(美国Helena公司),包括SPIFE CK同工酶凝胶片(10个),SPIFE CK同工酶试剂(20×1.5 mL),SPIFE CK同工酶稀释液(2×0.2 mL),REP滤纸C(10片),枸橼酸脱色剂(1包)。
1.3方法
1.3.1总CK和CK?MB活性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记录CK与CK?MB的测定值。
1.3.2CK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加样:在100 μL标本中加入的SPIFE CK激活剂1 μL,混合并在室温下放置10 min,加入预先处理过的标本17 μL于样品槽内。电泳:在AMP/MOPSO缓冲液浸泡的琼脂糖凝胶上,13 ℃ 750 V电压下电泳4.5 min。加酶试剂:用同工酶稀释液1.5 mL复溶1瓶CK同工酶试剂,颠倒混匀,加入底物150 μL,将其倒在凝胶片的阳极侧,使试剂均匀平铺于凝胶片表面。孵育:在45 ℃下孵育20 min。脱色与烘干:0.3%枸橼酸脱色剂脱色5 min,于63 ℃下烘干30 min。EDC可见光定位扫描并记录CK?BB、CK?MB的值及一些异常的条带。
1.3.3CK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试剂可靠性验证试验对CK同工酶电泳试剂和CK?MB试剂(中生公司和九强公司)进行可比性分析。依据
1/2 CK?MB%(电泳法)+CK?BB%(电泳法)≈1/2CK?MB/CK(免疫抑制法)
经过120份标本验证CK同工酶电泳法与免疫抑制法所测得B亚基的百分比大致相等。
1.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2.1CK同工酶电泳图谱肿瘤患者与对照组血清CK同工酶电泳图谱比较见图1。
2.2EDC可见光扫描图像肿瘤患者血清CK?BB成分明显增多(图2)。
2.3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CK>50%的90份标本中,肿瘤组51份占56.7%,自身免疫病组28份占31.1%,其他疾病组11份占12.2%。经CK同工酶电泳分离后,CK?BB测定结果见表1。表1各疾病组的CK?BB水平
2.490份标本中CK?BB的组织含量>60%标本43份,<50%标本29份,经CK同工酶电泳所得CK?BB的测量值分别为[(26.76±8.56) vs (19.28±6.32),P<0.01]。
3讨论
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的原理是,通过抗CK?M抗体抑制M亚基的活性,测定B亚基的活性,正常血清中CK?BB含量极微[3],用一般的方法检测不出,故将结果乘以2便可大致代表CK?MB的活性。显然凡是可使CK?BB升高的疾病均可影响CK?MB的测定,使其假性增高。
由于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CK>50%的患者血清CK总活性均<200 IU/L,而电泳结果显示CK?MB含量并不高,CK?BB含量明显增高,说明这些患者并无心肌损伤,而是存在心外器官损伤。所以在CK总活性不高,而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明显增高时有必要对CK同工酶进行分析,以判断CK?MB是否假性增高,排除非心肌来源的可能。
鉴于CK及其同工酶在人体中的组织分布差异显著,其相应器官的损伤将直接影响血清CK活性及CK?BB含量的测定,依据CK的总酶活性和CK?BB的电泳百分含量可以大体估计损伤的最大可能性器官,有助于判断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等非心源性疾病的受累器官。
由于肿瘤细胞可以出现返祖现象,出现胚胎期的同工酶(CK?BB)使得肿瘤患者血清CK?BB水平明显升高[4]。Hirata等人曾在术前24 h对胃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测定CK同工酶,发现几乎所有的患者血清中均有CK?BB[5]。Wang等报道在广泛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测出持续升高的CK?BB同工酶[6]。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血清CK?BB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尤其远处转移者更明显[7]。Silverman等报道前列腺癌患者血清CK?BB阳性率为75%~89%,且早于组织学和血清ACP的改变[8]。本试验在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CK>50%的90份标本中,肿瘤性疾病占68.9%,自身免疫病占13.3%,经CK同工酶电泳进一步分离后均出现CK?BB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在30份对照血清中未出现CK?BB含量增高。由于所选标本患者年龄均>6岁排除了胚胎期肝脏合成CK?BB增高的影响,说明肿瘤患者血清中检出CK?BB的概率远大于正常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符合肿瘤患者血清CK?BB升高可导致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假性升高的说法。因此当免疫抑制法测得CK?MB/CK>50%,而CK酶活性不高时应进一步用CK同工酶电泳进行分离、鉴定。若电泳示CK?BB条带百分比增高,在排除心源性疾病后,应警惕有恶性肿瘤的可能[9]。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有1例患者初诊是乙肝致肝硬化,其血清CK活性(酶法)及CK?MB活性(免疫抑制法)分别为87 IU/L和57 U/L,而同工酶电泳显示CK?MB含量为7.8%、CK?BB含量高达28.6%,后经检测甲胎蛋白(AFP)及CT确诊为肝癌,所以血清CK?BB的测定可作为肿瘤性疾病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
鉴于临床上一些早期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器官难以确定,给患者的诊疗带来诸多麻烦,如何通过测定血清中某种特异的酶,来诊断一些特定疾病或特定组织器官的病变显得极为重要。由于人体主要组织器官的CK和CK?BB 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CK?BB含量较为丰富的器官损伤时,其血清在CK同工酶电泳中CK?BB百分比明显高于CK?BB含量低的器官损伤,差异具有显著性。本研究发现血清CK的对数值与CK?BB的百分含量存在一定的趋势关系,可能对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器官定位有帮助,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有一定的的应用前景。
【】
/[1/]潘柏中. 美国临床生化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J/].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15(1):5.
/[2/]黄忠耀,朱洪生,赵函芳. 缺血?再灌注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及其活性的变化和卡托普利的影响/[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40(3):207?210.
/[3/]Anand S. CK isoenzyme variants in electrophoresis/[J/]. Lab Med, 1989,6(5):305.
/[4/]Zarghami N,He Y,Diamands E P,et al. Quantification of creatine kinase BB isoenzymes in tumor cytosols and serum with an ultrasensitive?time resolved immunofluorometric technique/[J/]. Clin Biochem, 1995,28(3):243?253.
/[5/]Nagdyman N,Komen W,Ko H K,et al. Early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fter birth asphyxia/[J/]. Pediatr Res, 2001,49:502?506.
/[6/]Wang H C,Lu J Y,Ting Y M. Elevated serum CK?MB and CK?BB isoenzymes in a patient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case report/[J/]. Chin Med J(Taipei), 1999,55:270?273.
/[7/]周明琪,刘 兰,王宏,等. 缺氧缺雪性脑病血新生儿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胱抑素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11(12):753?758.
/[8/]张秀明,李健斋,侯振江,等. 临床生化检验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35?140.
/[9/]马骢,李艳君,王海东,等. 血清CK?MB/CK大于30%的病因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 2003,18(3):167?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