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HIV/AIDS抗病毒治疗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关键词】 HIV/AIDS;抗病毒;耐药性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抗HIV3个月左右的AIDS患者及未治疗的HIV感染者98例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别来自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的9个县,其中男性50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4岁,平均38岁;接受治疗的70例,未接受治疗的28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全省接受4组抗HIV治疗方案(双汰芝+奈韦拉平、司他夫定+去羟肌苷片+奈韦拉平、双汰芝+施多宁、双汰芝+佳息患)治疗的HIV感染人群和未接受抗HIV治疗的HIV感染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位调查对象采集静脉血20 mL,24 h内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实验室检测。具体做法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对自愿参加调查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每一位患者按照统一的问卷进行调查。采集流行病学资料的同时对病人进行临床体检并采血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项目包括CD4细胞计数、病毒学载量测定、PCR扩增HIV基因片断和序列测定分析,以确定病毒的耐药突变部位,进行病毒的耐药突变情况分析。 通过快速的基因型分析的方法检测大量的临床治疗标本,并预测HIV毒株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医生用药,尤其是对治疗中的早期失败病例做出及时的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室检测支持。
2 结 果
2.1 不同治疗情况病人血浆病毒载量测定结果
结果见表1。
根据病人治疗情况(未治疗、终止治疗、正在治疗、使用多种方案正在治疗)对其血浆病毒载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未治疗组及终止治疗组的患者血浆病毒载量小于LDL的比例要低于正在进行治疗的患者(一种方案及多种方案)。虽然本次调查为横断面的调查,调查前病人没有进行血浆病毒载量水平检测,但根据国际上抗HIV治疗对HIV抑制强度的一般性,即在1个月内病毒载量大幅度降低,多数病人在2个~3个月病毒载量降至检测水平以下,可以初步评价治疗效果。
2.2 不同治疗情况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
我们仅根据病人的治疗情况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见表2。
鉴于不了解各类人群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抗HIV治疗中CD4+T淋巴细胞变化较病毒载量变化慢,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因而横断面调查较难评价抗HIV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提升作用。
2.3 HIV耐药毒株的检测结果
我们根据病人接受的情况,对病人产生的HIV耐药相关突变情况进行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终止治疗的患者和使用一种治疗方案的患者其高度耐药相关突变率要高于未治疗的患者,而在使用多种方案治疗的5例患者中没有检测到耐药突变青株的出现。
3 讨 论
从本次HIV耐药性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患者治疗情况不同,未治疗、终止治疗、正在治疗(使用一种方案正在治疗、多种方案正在治疗)其HIV耐药相关突变率亦不相同。山西省目前使用一种治疗方案治疗的AIDS患者和终止治疗的患者,其高度耐药相关突变率高于未治疗的患者;采取多利治疗方案治疗的5例患者中,没有检测到耐药突变毒株的出现。单一药物治疗,患者极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的疗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以联合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这三类药物为基础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AART)的广泛应用,可使大多数艾滋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抗HIV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报道,HAART和HIV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佳,可大大减少病毒复制及延缓药物耐药突变的发生。
在我省抗HIV治疗的人群中,耐药率为9.7%左右。未治疗组也出现低、中度耐药,占10.7%,这说明毒株基因耐药性突变是可以传递的,给药物治疗带来困难,也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前需做耐药性检测。HIV的高度变异性及治疗药物的选择性压力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依从性可减缓病毒耐药性的出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采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并继续监测耐药性突变毒株流行情况的变化,合理调整抗HIV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