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经》之“病为本, 工为标”
【摘要】 “病为本,工为标”指的是一种医患模式。“病为本”指疾病本身以及病家自身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本;“工为标”指医生及所采用的措施为次要方面,为标。医生只有遵从这种医患模式,才能正确诊断与治愈疾病。
【关键词】 中医 医患关系 标本 内经
“病为本,工为标”指的是一种医患模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曰:“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其中“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是说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医生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措施,需要通过病人内环境的调节,才能产生相应的治疗效应,否则难以制邪取效[1]。故患者自身的状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本;医生及其所采用的治疗措施为次要方面,为标。医生的治疗必须通过病人的配合才能起作用。若病人讳疾忌医,或不信医,或不从医,或病已入膏肓,则纵使医者医术再高超,也将无能为力[2]。
1 病为本
疾病是偏离了健康的一种状态。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内脏腑功能失去了平衡,人与环境不能相适应,于是就发生了疾病。人体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线[3]。中医所指的“病”是针对疾病过程中主要痛苦或病理特征所作的概括,主要根据疾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命名[4]。“患者和病证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以疾病为本。疾病本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疾病本身辨证施治是治疗的根本。另一层含义是指以病家自身为本。首先,病家的自身禀赋是疾病能否发作的先决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论》),好的身体素质是抵御病邪必不可缺的;如果素体禀赋虚弱,弱不禁风,那么,即使是正常的六气来袭,也不免为害。其次,病家的自体状况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从基因学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体自体生命稳态发生变化造成的;从病原学的角度考虑,病家自身的体质强弱,有无易感性,有无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是制约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再次,病家的精神情志也是决定能否发病的重要条件。所谓 “七分精神,三分病”不无道理,人的精神因素有着强大的作用力,具备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潜能。总之,疾病与病家,两者都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相比之下,病家本身的因素更为重要。因为疾病以人为基础,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生,选择的人群是不同的,几乎都与人群的基因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这些,早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中就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2 工为标
工指医技,按技术的优劣、能力的高低大体分为为上、中、下三等。“工为标”亦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病人是第一位的,医生是第二位的。医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恢复,疾病的治愈最终还要靠患者自身。如果能够把病人作为首要考虑的对象,详细分析病人的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找到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不难治愈疾病了。再好的医生如果不能够掌握个体差异因人施治,就不会做到胸有成竹、药到病除。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中“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素问·移精变气论》)。移精变气,祝说病由,病之微;汤液醪醴,病之渐;毒药针石,病之甚。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病情的不断加剧,相应的治疗方法不得不随之改变。 “工为标”的第二层含义是大医(上工)不自持。大医者为何?求本精当者也。大医审病求因,思维缜密,考虑完全,用药精当。自古及今,大医无不谦和,从无自恃高明不可一世者,他们深得“病为本,工为标”之要义,在诊病时“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素问·疏五过论》)。大家都知道,中药汤剂在煎煮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应用现代手段是难以完全明确的。医家用药主要通过患者主诉对疗效进行推断,决定药物加减。有些医生疏于对病人反馈信息的详细思考,最后也不知道病是如何治愈的,究竟哪几味药起了关键作用,哪些药物的加减使得该方发挥了最佳疗效。所以,医生只有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自持,谦虚地对待病人,详细地了解病情变化,刻苦钻研医学理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医。而医术精湛的医生,如果能够谦虚谨慎,面对荣誉、赞扬泰然处之,放下大医的架子,才能体察病人服药后的细微变化,更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3 “病为本,工为标”的临床意义
人体具有自身的“潜机制”,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机制能使遭到创伤的皮肤在结痂后复原如初,精确复制,大小、形态、纹理与原来的一模一样。目前为止,没有哪种药物可以单独使人体的内环境达到稳态,都需要人体自我调节,即使是抗菌也是如此,离不开内环境,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致中和”,靠自身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医生只能通过方药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使人体的“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病人抵抗病邪的能力,控制疾病的,随着病人体能的逐渐恢复,最终达到痊愈。因此,应以病家为中心,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人体的“潜机制”,即自我调节能力。
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帮助”作用。医生治疗应以病人为核心, 以病人的病情为转移。为此医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增加医患沟通,加以饮食精神情志的调解,并树立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对于以情志为首要致病因素的疾病,调动病人自体的积极因素尤为重要。第二,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多方面的细心指导(包括饮食起居、用药方法等等),让患者明了服药的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刺激。第三,医生对疾病本身要有深刻的认识,对疾病的鉴别诊断熟练明晰,辨证施治要仔细认真,不可轻率。患者也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使医生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不可讳疾忌医。
总之,医生只有遵从 “病为本,工为标”的医患模式,“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勿太过与不及”,“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才能正确诊断与治愈疾病。
【】
[1]鞠宝兆. 从标本理论看《内经》体系式教学的意义[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4):244.
[2]谢宇峰,吴润秋. 《黄帝内经》标本理论探析[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3):29.
[3]徐云生. 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J]. 医学 与,2005,26(1):65.
[4]刘淑杰,张振平. 中医病、症状、证概念辨析[J]. 中医药学报,2005,33(2):65.
[5]王冰.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92.